我们为什么需要一场演唱会

时间:2025-11-06 15:08 来源:十堰周刊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记者  于子涵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4大型营业性演出市场趋势及特点分析》(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4年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依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票房收入达296.36亿元,同比增长66%。据资料显示,明年至少将举行200余场明星演唱会,覆盖40余座城市,意味着几乎每个周末都有大型演唱会在各个城市上演。

演唱会票价动辄上千上万,为何屡屡售罄?从年轻到年长,不同年龄层的歌迷为自己的偶像奔赴山海,只为几小时的声光盛宴。大家在看演唱会时,究竟在看什么?

情绪消费

社交媒体上,关于“为什么要花重金看演唱会”的讨论热度不减。一个高赞回答引发众多共鸣:“那是演唱会吗?那是我挂的专家号。”这句话点出了演唱会在当代人生活中的新角色——它早已不只是音乐演出,更是一个情绪释放的出口,一处心灵疗愈的场所。

今年九月,歌手李荣浩在微博上写道:“演唱会是一种把内心世界实物化的艺术。”他将演唱会比作“辣椒炒肉里的白糖”,看似不起眼,却能在舌尖留下绵长回味。这番洞察精准捕捉了演唱会对于观众的意义——这是一个大型的情绪疗愈场,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不同类型的演唱会,满足着不同的情绪需求。有的如汪苏泷的演出,像一座大型游乐场,舞台设计花样百出,充满欢乐氛围;有的如李宗盛、毛不易的演唱会,简洁质朴,一把吉他,一盏追光,却因真挚而动人。毛不易演唱会总导演刘子夏曾在纪录片中分享,他们特意设计了一个巨大的方形歌词灯,让歌词在观众席间流动,诗意地呈现歌者的内心世界,帮助观众走进他的歌词宇宙,产生共鸣。

而对许多观众来说,走进演唱会现场,就是走进一个情感确认的空间。在这里,工作压力得以释放,日常烦恼暂时搁置。一位刚在“鸟巢”听完演唱会的林女士坦言:“工作压力太大,我需要这样一场释放,在这三个小时里我可以什么都不想。”这种释放感,正是许多人愿意为演唱会买单的重要原因。

和林女士情况类似的人很多。有人是为了偶像奔赴,追忆青春,“听到那首歌,仿佛回到学生时代”;也有人是为氛围买单,体验沉浸式集体狂欢,“看3小时演唱会,兑换30天好心情”……在北京工作的徐女士说,今年上半年已经看了六场演唱会,“只要是我感兴趣的歌手,我就会买票。”

当下年轻人正在重新定义消费的价值排序。他们可以精打细算日常开销,却愿意为一场演唱会一掷千金。网友小A表示,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上班族,月入5000到6000元,但每个月会固定存一些钱用于看演唱会,不是每个月都去,可一年总会去看几次。她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我今年30岁,没有车、没有房、没有娃、没有恋爱。花几千块看一场演唱会,顺便旅游一趟,能够让自己开心俩月,何乐而不为?”这种消费选择背后,是他们对“情绪价值”的明确标价。

演唱会现场完成了情感的双向确认。线上直播时,歌手只能对着镜头猜测观众反应;而现场演出中,如潮的合唱与挥舞的灯海,构成了最直接、最热烈的情感回应。当歌手望着台下众人齐声合唱时,眼中满是与听众双向奔赴的动容。

演唱会的魅力,还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确定感。当工作可能丢,爱情可能黄,未来可能糊的时候,那三小时的合唱是确定的,挥舞荧光棒的手臂是确定的,身边陌生人却为你偶像尖叫的默契是确定的。这种确定性,在充满不确定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转瞬即逝的,反而最永恒;集体狂欢的,反而最自我。在一切都飘忽不定的时代,人们需要这样确定的时刻,来确认自己的存在,来对抗世界的不确定。这或许就是演唱会给予观众最珍贵的情绪价值——在三个小时里,做回最真实的自己。

城市营销

如今,看演唱会早已不是单纯的视听享受,它悄然演变成一种融合了社交与旅行的复合型体验。当一个人为了某位歌手奔赴另一座城市,他得到的往往远超三个小时的狂欢。

很多人发现,独自看演唱会几乎是不可能的——总会约上三五好友,或是在现场结识新的伙伴。演唱会场馆外常见的场景是: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年轻人,穿着应援T恤,脸上贴着贴纸,像去参加一场大型派对。在人均社恐、微信聊天只剩“嗯嗯”和“收到”的年代,演唱会是最好用的社交核武器。一句“你也喜欢他?”,瞬间完成身份认证,找到组织,收获亲人。这些共同的仪式感,让素不相识的人因喜欢同一个人、同一首歌而瞬间熟络。

这种因热爱而聚集起来的人群,实实在在地带动了一座城的消费。很多人开始“为一场演出,赴一座城”。2025年时代少年团海口演唱会官宣后,场馆酒店预订量翻倍,粉丝提前3天到,白天逛云洞图书馆、西海岸,晚上打卡海大南门夜市;周边商场推应援套餐,餐饮门店也延长营业时间至凌晨。

海口旅游更是发文:“本次演唱会共吸引11.54万人次,其中场内观众7.01万人次,场外聚集市民游客共4.53万人次,演唱会观众及参与者占五一游客总人数的10.82%,贡献了假期44.8%的旅游人数,演唱会带动经济效果显著。”

一座城市,在演唱会这场盛大的情绪共鸣中,展现出自己最动人的面貌。贵阳准备了免费接驳车,在地铁站设置了行李寄存点,还加开了夜间高铁。就连民警帮歌迷拍照这样的小事,都能被大家津津乐道,冲上热搜。西安则开通了演唱会专线地铁,安排了大量志愿者在场馆周边服务。这些细节彰显城市诚意,让演唱会成了城市展示自己的窗口。

更奇妙的是,一场特别的演唱会能够成为整座城市的共同记忆。就像鸟巢之于北京,它已经超越了物理空间,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在长沙,五月天演唱会期间,那些没能进场的歌迷自发在场馆外聚集,跟着旋律大声合唱,甚至拉起手围成圈跳舞。这份在场馆外绽放的热闹,早已超越了演出本身,成为这座城市与每个人的温暖记忆。

从个人情绪的释放,到群体认同的建立,再到与一座城市的深度连接,演唱会正以它独特的方式,重新定义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在这条完整的体验链中,每个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共鸣与归属。

编辑:于子涵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