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县大力实施产业扶贫纪略:兴产业 促发展 助增收

时间:2019-01-07 10:35 来源:​十堰日报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十堰日报讯(特约记者 杨洪霞 通讯员 柯权珍)一个个农村专业合作社如画卷舒展,一个个产业扶贫项目已见成效。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户户有增收渠道、人人有脱贫路径……1月5日,记者走进郧西县基层发现,全县上下正呈现出村村有项目、户户有事做、人人有钱挣的扶贫新局面。

“托管养殖”好增收

记者在位于夹河镇小王沟村的祥华畜禽养殖合作社看到,在养殖场的牛棚里,几位村民正在查看自家托管的牛的饲养情况。“在我这养的牛,健康绝对没问题。”该合作社社长李相华向村民们保证。

2015年,48岁的李相华在小王沟村里建立了祥华畜禽养殖合作社,开始养殖肉牛。经过几年发展,如今合作社已经发展到存栏120头肉牛的规模。“这两年,养殖场出栏肉牛20头,收入16万元,除掉成本净赚8万多元,也算是奔向好日子啦。”李相华笑呵呵地说。

谈到托管养殖,李相华告诉记者,刚开始只有一户贫困户请他帮忙看管自家的牛。“村民严慈才家里养了两头母牛,因为自己照顾不过来,所以寄养在合作社。”李相华说,有了这个例子,他就思考一个问题,能不能通过“托管”的方式为乡亲脱贫出把力呢?

“‘托管养殖’就是贫困户将家里的牛托管在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喂养。贫困户在自家地里种植牧草出售给合作社。母牛在合作社产牛崽后,小牛出售的收入由合作社和贫困户对半分红,大牛仍归本人所有。”李相华说,“这样一来,减轻了贫困户的负担,还能多一项收入。”

“不出一分钱,只要抽空去合作社打打下手,有人帮忙养牛,产了小牛还有分红,以前从没想过会有这样的好事。”贫困户柯昌田告诉记者,去年11月,他家托管的1头母牛顺利产下一头牛崽,出售后,这头小牛为他家带来3000元的收入。

据了解,目前,小王沟村共有7户群众在合作社托管了自家的牛,其中还有两户贫困户在合作社帮工,每人每年工资2万元。

“变废为宝”巧赚钱

易地扶贫搬迁的旧房子也能挣钱?近日,记者在郧西县安家乡瓦房沟村看到,上千头黑毛猪在三里岗大山顶上撒欢觅食,山上瓦房沟村一组54户易地扶贫搬迁后留下的破旧房屋则被简单加固,改造成了放养黑毛猪的窝。

“我们的黑毛猪,完全在山上放养,不用人工饲料,也没用过激素,有风雨了,猪就往旧房子里躲,和野生环境差不多。”该村三里岗大山顶农场负责人王传宝骄傲地说,“咱养的猪,毛猪都能卖到25元/斤,比一般的猪肉都贵呢。”

2015年初,安家乡招商引进郧西外出创业成功的个体老板柯尊军、王传宝联合投资,开发生态种养产业,注册成立了“三里岗大山顶农场”。当年完成投资500万元,引种黑毛土猪150多头,本地繁育猪仔50多头。

农场黑毛猪养殖主打 “绿色、自然、生态”牌,瓦房沟村一组54户易地扶贫搬迁后留下的破旧房屋也有了“用武之地”。柯尊军、王传宝把旧房子简单改造加固后,当 “野猪窝”,并在土地上种植了银翘、金银花等中草药,作为黑毛猪的食物。

搬迁贫困户陈胜利老人的儿子在外打工,家里只有两位体弱多病的老人,生活十分困难。农场针对两位老人的情况,扶持他们饲养黑毛猪。由农场降价提供猪仔,给予免费指导和协助,并负责销售。2016年,陈胜利老人通过养殖黑毛猪收入10000多元。

据悉,农场现在已扶持50余户贫困户参与黑毛猪养殖,养猪90余头。

“产业链上”得福利

1月4日,记者在郧西县城关镇天河坪社区牧羊山庄看到,天气晴好,几个农家乐的主人们都在为客人的到来准备食材。“以前,我们在外面给别人打工,现在政府鼓励支持我们回乡开农家乐,自己当小老板,还能带动乡邻共同致富。”牧羊山庄里一家农家乐负责人许廷军对记者说。

牧羊山庄是郧西县天河水生态修复工程之一,已建成了羊文化走廊、羊文化广场、马头山羊雕塑等建设。下一步,郧西县将建设马头山羊博物馆、法式田园牧场等工程,把这里打造成集马头山羊特色美食、特色产品、特色文化、科研开发、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的示范区。目前这里已开农家乐20多家。

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为帮助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摆脱贫困,郧西县逐户落实产业,分类指导,用活资源,解决“如何富”问题,围绕“县抓重点产业、乡建特色产业、巩固传统产业、全域建设扶贫作坊”的发展思路,发放4.51亿元小额贷款,支持12000多户有条件的贫困群众发展马头山羊、黄牛、药材、茶叶、红薯、高粱等产业,参与竹藤编、织女绣、电子元器件组装等扶贫作坊生产,确保每个安置点都有一个产业链、每户都有一个增收产业。

“我们在规划扶贫项目上,主要看群众的家庭条件适合干什么,什么产品好销售,就带领他们发展什么。一业兴,多业旺,产业链上的贫困户也尝到了甜头,环环生金。”郧西县委书记张涛介绍说。

编辑:张红艳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