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以来,茅箭区安排区直单位“一把手”全脱产驻村扶贫。区人社局、区发改局、区直机关工委、区安监局、区行政审批局等5家单位主要负责人进驻包联的茅塔乡廖家村,结合群众工作开展脱贫攻坚,收集并解决群众反映的难题。1个月来,通过走泥巴路、蹲庄稼地、进农家屋、干农家活、坐小板凳、话百姓事,听过、看过、经历过,我有了深刻感触:没有不讲道理、做不通工作的群众,离群众近些再近些,就能跨过距离的门槛,走近群众的心坎。
凝心聚气,掌握“播种”技巧
“二寸深、一寸浅,寸半播种最保险。”这是鄂西北乡村的民间谚语,说的是农业生产中播种的技巧。这次,茅箭区委区政府尽锐出战,安排区直单位“一把手”驻村扶贫,也是“播种”,且正当其时。
过去,一些单位和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促进发展、解决困难等可以立竿见影的事情上,对联系群众、宣讲政策、疏导情绪等“慢工细活”重视不够,对群众的思想动态掌握得不够深入,这使得扶贫开发的成效打了折扣。茅箭区委书记周庆荣结合个人的入户走访实践,在相关会议上向全区干部传授了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茅箭区区长张捍声也要求全区上下聚起一口气,横下一条心,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
茅箭南部山区地处城郊,虽区位优势明显,但相对贫穷落后,土坯房不仅多,还集中连片。有一个名词叫“资源陷阱”,指的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严峻形势,其实在城郊农村,也有“资源陷阱”这种情况。茅箭区委、区政府领导通过调研,透过现象看清了本质,并进行决策部署,近年来正下力气改变这种状况。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了攻坚阶段,只要我们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区委的决策部署,脱贫攻坚一定会如“寸半播种”一样,既保险又有好成效。
身到心到感情到,关键要做到
7月3日,市委书记张维国走访督导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时强调,要坚持户户走到,真正身到、心到、感情到、措施到、效果到,切实把党的关怀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如何做到身到、心到、感情到?进村入户走访时,我们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揣上烟,见到会抽烟的村民都要敬上一支,然后亲手给他点着。烟是介绍人,一下子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主人家让坐,我们就急忙自己搬来凳子,招呼主人家先坐下。群众在地里干活,我们沿着田埂走过去,顺便帮忙拔几株杂草,到群众面前与群众交谈。只有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你当亲人,才会说出掏心窝子的话。
贫困户何伟,母亲眼睛看不见,自己患上了肺癌。是不是真困难,群众看得见。村里给何伟母亲办了低保,给他办了精准扶贫政策兜底,让他一家住进易地扶贫搬迁房。去年,何伟治病花了十几万元,医保报销和大病救助后,他只掏了几千元钱。虽然身患重病,但何伟的精神状态很好,说自己得了病,怨不得别人,政府把政策都落实了,全力扶持他一家人,要问有什么意见,完全没意见。贫困户刘维清,老伴患脑溢血造成偏瘫,他说,自己有劳动能力,能动就多劳动挣一点,不能全靠国家补助。贫困户廖吉祥说,手勤不缺零花钱,身懒金山也得没。廖吉祥养猪、鸡、鹅,抽空四处打工,虽然穷,但不缺零花钱。他说: “领导关心我们,把我们照顾得很周到。说到底,是共产党好,是党的扶贫政策好。”
一天天顶烈日、冒酷暑地入户走访,让我们很疲惫。回到家,看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浑身又来了劲儿。
说一说,劝一劝,矛盾消除一大半
村民王世华,儿子儿媳在广州打工,孙女在广州上学。他以前争当贫困户,想要易地扶贫搬迁房。听说易地扶贫搬迁房人均只有25平方米后,自己筹钱盖起三层楼,但心里总是有些不平衡。我们去走访时,王世华的妻子提出几条意见。我们一一剖析王世华妻子提出的意见,耐心给王世华一家人讲道理,当时就有了一些效果。第二次上门走访,王世华的妻子笑呵呵地迎了上来,再也没有往日的抱怨。
陆成华和老伴两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上门走访时,陆成华老伴说女儿出嫁了,虽然有房有车,但回来住不下,想要125平方米的易地扶贫搬迁房。这明显不合政策,怎么办?柴捆三道紧,话说三遍稳。我们耐心讲解政策,做他们的思想工作。陆成华听后说 “没意见了”,并带我们去瓜地看他种的西瓜。区人社局局长刘林拍拍西瓜说: “老陆,你的西瓜熟没熟,我们买几个尝尝鲜。”陆成华连忙让老伴回家拿秤,为我们摘了四五个瓜。此后,我们一进村,陆成华就与我们热情交流。
总结前一阶段驻村走访,我深深认识到:做群众工作,要坚持公正公平公开,既遵循程序,又综合评判,让公正公平的阳光照到每一名群众身上,且用心做好非贫困户的思想开导、情绪疏导等工作,群众就一定会支持我们。
编辑:陆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