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记者获悉,十堰市市场监管局、十堰市消费者委员会联合发布“双十一”消费提示,提醒市民理性消费,安心购物。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已拉开帷幕,线上线下都弥漫着促销的氛围。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复杂的优惠规则,如何在“买买买”的同时保持清醒,守护好自己的钱包和权益?
网购注意:精明“剁手”,远离套路
1、规划先行,按需购买。在浏览商品前,先整理一份需要购买的物品清单,并设定一个总预算。避免因“便宜”而购买不需要的商品,造成浪费。支付定金前,务必确认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该商品。了解“定金”与“订金”的区别(定金通常不可退),并清楚尾款支付时间,避免因忘记支付而导致定金损失。
2、价比三家,看清规则。提前将心仪商品加入购物车,观察价格波动,警惕“先涨后降”。请花时间仔细阅读满减、津贴、跨店优惠、购物金膨胀等活动规则,计算清楚最终价格。提前确认好赠品的具体内容、数量以及获取方式,查看商品是否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
3、直播购物,保持冷静。主播的煽动性语言容易让人冲动消费,请理性判断商品的实际价值与自身需求,勿被直播间氛围绑架。直播节奏快,信息可能一闪而过,务必在购买前通过商品详情页、客服咨询等方式,再次确认商品的规格、材质、产地等关键信息。
4、支付安全,信息防护。尽量选择规模大、信誉好的电商平台购物,避免通过不明链接或个人渠道交易。坚持使用平台提供的官方支付渠道(如支付宝、微信支付),切勿轻易向个人账户转账或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不轻易泄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等个人敏感信息。对于接到自称“客服”的退款、理赔电话,务必通过官方App或网站进行核实。
线下购物:眼见为实,精明选购
1、理性对待“返券”与“满减”。很多“买500送300”之类的返券,通常有使用门槛和期限限制(如仅限部分商品、需下次消费满额使用等),务必向店员询问清楚,避免无法使用引起纠纷。
2、警惕“样品”与“特价品”。促销商品,特别是展样品或特价品,可能存在瑕疵、划痕或库存已久。付款前,务必开箱(或拆开包装)仔细检查外观、功能,确认无误。明确询问特价商品是否享受与正价商品同等的“三包”(包修、包换、包退)服务,并保留好相关凭证。
3、谨防“扫码”与充值办卡。对于街头或商场内需要扫码填写个人信息才能领取小礼品的活动,要保持警惕,防止个人信息被滥用。双十一期间,美容院、健身房等可能会推销大额预付卡。请根据实际需要办理,并考察商家信誉,避免因商家跑路造成损失。
特别提醒:凭证为王,理性维权
1、妥善保存凭证。无论是线上订单截图、聊天记录,还是线下的购物小票、发票、付款记录,都是维权的重要证据,请妥善保存至整个购物周期结束。
2、了解“三包”规定。 熟悉国家关于部分商品修理、更换、退货的责任规定,明确自身权利。
3、牢记维权渠道。如果发生消费纠纷,要依法理性维权,及时与商家或交易平台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向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或“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投诉。涉市场监管领域的消费纠纷,可通过“全国12315平台”的APP、微信公众号、微信或支付宝小程序等网络渠道,或拨打12345、12315热线投诉。
(全媒体记者 叶旭升 通讯员 李爽 邵志娟)
编辑:万林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