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今年底,湖北高铁总里程将超2500公里

时间:2025-09-04 08:13 来源:湖北发布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9月3日下午,湖北召开“决胜收官‘十四五’ 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

第七场:交通运输篇

介绍“十四五”期间,湖北省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情况。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钟芝清,湖北省邮政管理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副局长陈学元,武汉铁路监督管理局分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副局长窦慧东,湖北机场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陈熊,鄂州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卢辉,参加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aae7be97d33a2ada85de73af14ef597a

发布会上,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钟芝清,介绍了“十四五”期间湖北省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情况小布划重点啦↓↓

总体情况

“十四五”前四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897亿元,同比增长43%,公路水路投资连续两年中部第一。20项规划指标中高速公路里程、港口货物吞吐能力等9项指标已于2024年提前完成。湖北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中承东启西、接南纳北的枢纽地位更加突出,“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在荆楚大地上加快实现。

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设施网络加快完善。铁路网络加快重塑。截至目前,全省高铁总里程达到2155公里,预计今年底将超过2500公里,从现在全国第13位跃升至全国前5。水运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长江武汉至安庆段6米深水航道工程正式投入运行,万吨级船舶可常年直达武汉,汉江实现襄阳以下千吨级航道贯通。全省高等级航道总里程达到2213公里,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超过610万标箱。公路主骨架基本成型。省域内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已全线贯通,“两纵两横”国家高速主通道改扩建工程加快启动实施,9座高速公路长江大桥同时在建,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达到8184公里。航空发展迈入新阶段。世界第四个、亚洲第一个专业货运机场——鄂州花湖机场投入运营,武汉天河机场第三跑道正式投用,全省运输机场数量达到8个。各运输方式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综合客运枢纽已建成30个,市州覆盖率达到100%,全省主要港口已实现铁路100%衔接。

二是战略支撑更加有力。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累计开通104条货运航线,初步形成辐射五大洲、服务全世界“123快货物流圈”,今年1-7月花湖枢纽货邮吞吐量达到83.1万吨,同比增长56%,稳居全国第五。阳逻港开通至韩国、俄罗斯等5条国际近洋直航航线,武汉经上海至全球的江海联运网络不断拓展。中欧班列(武汉)辐射欧亚大陆40个国家、120个城市和地区,连续两年开行量突破千列。有力支撑区域协调发展。武汉“超米字型”、襄阳和宜昌多通向的高铁网加速成型,市市通高铁顺利实现,汉襄宜“金三角”高铁环线即将贯通。连接汉襄宜“金三角”的“两纵三横”主通道中,一级及以上公路占比84.7%。鄂湘赣长江中游三省互联互通持续加强,武鄂黄黄快速道路系统加快完善。交通强国试点任务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等6个首批交通强国试点任务陆续启动验收程序,新获批农村公路灾毁保险、港口功能优化提升等13个试点任务。

三是出行服务更加便捷。城际交通联程化发展。天河机场设立国内首家“12306空铁联运服务中心”,宜昌三峡机场、襄阳东站等地推广“空巴通”“铁巴通”等旅客联程运输产品。城市交通公交化发展。继武汉、襄阳、宜昌命名“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后,十堰、荆州、咸宁入选创建城市名单。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累计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突出单位3个、全国示范县22个,96%的乡镇实现双通道通达,78.4%的建制村通双车道,农村地区公交服务占比提升至58%,快递服务网点基本实现乡镇和行政村全覆盖,10个县市区纳入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名单。

四是货物流通更加高效。示范创建位居前列。宜昌三峡枢纽多式联运等4个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通过验收,全省创建数量(8个)、命名数量(4个)均居全国第1。武汉创建首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并集齐“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十堰、襄阳、鄂州、荆州入列建设名单。多式联运网络不断拓展。形成了一批以武汉港、黄石新港等为始发港或中转港,上至重庆、成都,下至洋山港、宁波港,远达日韩、东盟的多式联运品牌线路。2020—2024年,全省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49.5%,远超国家年均增长15%的指标要求。2024年我省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2.82%,比全国低1.28个百分点。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完善。湖北省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成运行,初步实现“铁水公空仓邮”六网融合。

五是转型步伐更加坚实。绿色交通发展迈上新台阶。城市新能源公交车辆占比达到84.67%,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覆盖率达到100%,运营绿色动力船舶达到145艘,数量位居长江流域第一位,持续推进“电化长江”“气化长江”“氢化长江”。智慧交通发展取得新成就。成功入选国家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示范区域,全国内河首个集装箱智慧码头——阳逻铁水联运二期常态化运行,武汉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自动驾驶示范区。平安交通发展实现新进步。高质量完成公路桥梁“三年消危”行动任务,改造存量危旧桥梁超过6000座。交通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体系加快完善。建成62座长大桥梁结构监测系统,实现重点路段、桥隧监控全覆盖。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G348三峡公路交旅研学廊道、潜江“小龙虾”主题交旅融合服务区等入选全国交旅融合示范案例,依托汉宜高速打造全国首条常态化运营的氢能源示范线。

答记者问

鄂州建成并正式投运了世界第四个、亚洲第一个、全国唯一的专业货运机场——花湖国际机场。请介绍下鄂州的经济发展和“大交通、大枢纽”建设情况。

一是加快建设国际一流航空货运枢纽,全力打造内陆开放“空中出海口”。鄂州举全市之力推进花湖国际机场建设运营,成功把一个地方招商项目变为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花湖国际机场是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打造国际国内双循环“重要节点”和“重要枢纽”的重要支撑。今年新开通货运航线国内4条、国际15条,累计104条(国内59条、国际45条),国内货运航线实现省级行政区域全覆盖,国际货运航线构建“全球123快货物流圈”,“空中丝绸之路”越织越密。引入货运航司24家(其中外籍航司16家),全省首家本土国际货运航空公司——湖北国际货运航空有限公司在鄂州注册成立。拓展日间航班,推动货运航班“一天两波次”运转。汉口北、东莞、贵阳等城市货站建成运营;意大利米兰、阿联酋阿布扎比等多个海外仓揭牌投用;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智慧公共国际货站项目加快建设。开通国际“空空中转”产品线路56条,中转货量增至每周1200吨,较去年增长361%,“E转全球”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二是建强“大动脉”,骨干路网建设跑出“加速度”。联通武汉都市圈的鄂咸高速、武阳高速、花湖机场高速一期、S203、S239等项目相继建成通车。燕矶长江大桥、双柳长江大桥、机场高速二期及武黄高速改扩建项目正在加快建设,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机场区域路网。将于今年在全省率先完成楚天第一路武黄高速“四改八”改扩建工程。

三是加速“硬联通”,实现区域发展交通“一体化”。目前,机场周边集疏运体系已建成。高新大道、未来三路等10个武鄂城际联通项目2023年底前全部完成。武鄂黄黄“三横三纵”快速道路系统22个项目加快推进,已累计完成投资超150亿元。武鄂黄黄交通一体化基本形成。

四是有序“提能级”,不断提升鄂州港发展“含金量”。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段6米深水航道已投运,我市及周边城市港口可常年通航停靠吃水6米内的万吨级江海船舶。积极开展鄂州港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重点围绕全面提升长江港口集约化发展水平和完善综合运输体系为内容进行新一轮发展规划布局,实现与武黄黄三市长江岸线的融合发展。

五是着力“破壁垒”,打造交通物流降本增效“新优势”。我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综合交通优势,全力推进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促进运输结构调整、降低物流成本。“江海直达+铁水联运+陆水贯通+空铁快联+临港产业”正在形成。三江港区作为全国第三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通过“江海直达+长江班列”模式,将进口大豆运输时间从传统模式的40天压缩至10天,综合成本降低10%。花湖机场空陆联运项目作为全国第四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已全面启动机场铁路联络线项目。

湖北正在建设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能否介绍一下铁路在推动建设“轨道上的湖北”、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和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哪些重要作用?

一是铁路路网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十四五”以来,湖北铁路建设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期,每年有2条以上高铁开工建设,省内路网规模快速扩充,截至目前,主要干线已达到19条,营业里程5820公里,其中高铁里程2155公里,全省17个市州实现了“市市通高铁”。武汉“米字型”高铁网基本成型,正向“超米字型”枢纽迈进,全省县市高铁覆盖率近50%。一大批现代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和铁路货运物流基地建成投产,疏港铁路专用线增加至18条,长江沿线武汉阳逻港等13个港区实现铁水联运,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广泛、层次分明、安全高效的铁路网络。今年计划开通的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呼南高铁襄阳至荆门段正在试运行,西十高铁、宜兴高铁联络线、武汉枢纽直通线等重点项目都在稳步推进。下一步,在“市市通高铁”的基础上,还将进一步织密高铁网。围绕京九、呼南、沿江三条国家高铁大动脉,谋划了武汉至合肥、宜昌至涪陵、宜昌至常德等一批高铁项目,形成省内1-2小时、国内城市群3-4小时抵达的高铁网,“轨道上的湖北”加速铺展,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湖北段为代表的新时代“九州通衢”正在加快建成。

二是铁路运输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随着高铁“市市通”和推动城际公交化让人民出行更快捷,移动支付、在线选座让大家购票更方便,乘坐武黄、武冈等新城快线可像乘坐公交车一样刷卡、扫码,多种折扣票价既灵活又实惠。今年上半年,湖北铁路累计发送旅客8481.8万人次,同比增长4.7%。中欧班列、铁水联运等货运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形成了深入亚欧大陆的国际多式联运服务网络,成为国内外贸企业进出口的重要运输通道。中欧班列(武汉通道)运输的品类日益丰富,进口货物包括欧洲生产的奶粉、红酒、家具等产品,出口货物涵盖电子元器件、汽车零配件和茶叶、柑橘等农副产品。其中,湖北省货源占比70%以上,光电、机械制造、新能源汽车及汽配、光伏等产品可直达欧洲、中亚等地区。铁路95306货运电子商务平台为客户提供7×24小时网上办理运单提报流转、费用支付、领货理赔等全流程服务,班列“快速通关”模式覆盖率达到50%以上。阳逻港等铁水联运基地采取“直接报关、无需中转、一票出海”的方式,打通铁水联运“最后一公里”,中转时间和成本大幅压缩。

三是铁路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十四五”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铁路安全工作,加强铁路安全顶层设计,出台了《湖北省铁路安全管理条例》地方法规,大力推动建立健全地方铁路监管体制、强化铁路沿线安全环境治理、地方铁路属地化运营管理实体化运作等重点工作。铁路部门会同湖北省有关部门,以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为主线,突出高铁和旅客列车安全,持续推动铁路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对已开通运营十年以上的武咸城际、武广高铁湖北段等开展运营安全评估检查,全面诊断把脉,提升高铁运营品质,保障高铁运营安全。各级人民政府全面排查整治铁路沿线私搭乱建、轻硬漂浮物上道等各类安全风险隐患问题,加强地方铁路安全监管,地方铁路安全管理水平持续提升。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湖北省连续7年未发生铁路交通较大及以上事故,铁路运输安全持续稳定,有力服务了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新时代新征程湖北发展的重大使命责任。湖北机场集团在贯彻落实枢纽提能战略,提升支点开放辐射力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第一,客货运输实现新跨越。全省机场“双枢纽、多支线”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生产运输量稳居中部第一。天河机场以“容量”变“流量”,高峰小时容量成功提升至55架次,累计开通国内外航线近230条。2024年,天河机场旅客吞吐量排名时隔9年重回中部第一,首次实现整体客流量、国际客流量、中转客流量和航班架次“四个中部第1”。花湖机场从“建成”到“飞好”,2024年货邮吞吐量一举跃升至全国前5,增速全国第一。累计开通货运航线104条,航线数量全国第一,构建起辐射五大洲的“123快货物流圈”。支线机场迈入发展新阶段。荆州机场跻身“百万级机场行列”,十堰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50万人次,襄阳机场、恩施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近200万人次,宜昌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0万人次,神农架机场正转型打造景区型机场。宜昌机场、恩施机场航空口岸正式开放,襄阳机场航空口岸临时开放,湖北成功拥有4座国际机场,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提供坚强支撑。

第二,运营品质实现新跨越。有力确保“两个绝对安全”。机场集团所属机场连续30年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荣获中国民航最高荣誉“民航蓝天奖状”,是全国唯一获奖的省级机场集团。花湖机场顺利实现从建设期到运营期、从航班低密度运行到较高密度运行的安全平稳切换,用一年时间走过传统运输机场近10年的发展历程。“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功能大大增强。天河机场航班靠桥率长期位居全国第一,航班正常率、截载时间稳居第一方阵,连续5年获评全国“服务质量优秀机场”。花湖机场全球首创“九个一流”货运枢纽评价体系,打造“E转全球”品牌,“效率高地、成本洼地”效益逐步显现。

第三,枢纽能级实现新跨越。同步启动武鄂两场总规一体化修编,开展武鄂两场终端区空域统筹优化,为“双枢纽”联动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天河机场重点项目全面建成。T2航站楼、第三跑道、旅客服务综合体等项目相继建成投用,天河机场步入“三航站楼+三跑道+三千万量级”发展新阶段,年旅客保障能力达6800万人次。花湖机场货运枢纽成势见效。作为亚洲首个专业航空货运枢纽,花湖机场拥有全国最大的航空货物转运中心,相继建成投用多个机场货站,形成总保障能力140万吨的国际一流航空货站集群。在省内建成投用光谷超级物流中心、联合运营汉口北货站;在国内贵阳、东莞、无锡等地设立前置货站;在海外意大利米兰、阿联酋阿布扎比设立海外仓和海外货站。升格为国际机场,获批“5+1”全品类进境监管场地资质,对外开放能级显著提升。

第四,经营质效实现新跨越。临空产业加速壮大。先后与30余家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创新机场商业经营模式,联合全球最大旅游零售商Avolta(阿沃塔)集团,合资共建机场消费新场景。联手大数据应用“国家队”中国电子成立创新实验室,上线“机场智慧大脑”,构建民航数智新模式。整合酒店资源,携手全球顶尖酒店管理机构洲际酒店集团,合作谋划“酒店+会展+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低空经济高位开局。联合200余家企业组建湖北省低空产业发展联盟,实体化运行湖北省低空综合服务公司,主办湖北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初步建成湖北省低空飞行服务平台并上线试运行,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低空一张网”,试点打造15个低空经济综合试验区,成功获批近百条低空航线,创新开通“花湖—十堰”“花湖—天河”低空物流航线,“低空+文旅”“低空+农业”“低空+物流”等多项应用场景落地开花。

湖北“十四五”期间在建设农村寄递物流体系、畅通快递“最后一公里”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一是服务农村网络更加完善。持续加强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引导在超市、供销、电商、公益服务等场所设立村级快递服务网点,叠加农村电子商务、平台配送、代购代销等便民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

二是服务现代农业更加有力。实施“一村一站”工程,累计建成了107个县级公共寄递服务中心,3475个乡镇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点,5个主要品牌快递企业行政村覆盖率超70%,培育快递服务农业项目76个,快递网络已经成为农产品出村进城、消费品下乡进村的重要渠道。

三是服务人民群众更加暖心。聚焦人民群众在邮政快递领域“急难愁盼”问题,集中开展了农村快递服务违规收费问题的专项整治,持续优化用户申诉处理工作,积极开展关心关爱快递小哥的“暖蜂行动”,人民群众用邮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编辑:陆兴敏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