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州成为高校合作的“香饽饽”:与武汉音乐学院签约推进科教文旅融合;武汉纺织大学赠予“登月”同款国旗传递创新精神;武汉理工大学携手共建国家安全应急产业基地;与华中农业大学共建科研平台,培育优质菌种,推广新技术……
为何是随州?当然得从随州自身资源禀赋说起,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香菇香飘四海、专汽驰骋八方……作为一个同时拥有悠久历史和现代文明的城市,不得不感叹一句:随州,特色资源可太顶了!
翻开随州这本书,你会发现发展与创新永远是随州的现在进行时!从“一季三会四赛”到“一季三会七赛”,从草甸子街开街到白云湖夜游项目启航……随州不断激活地域文化符号,带动科教文旅商融合发展、齐头并进,让更多人感受这座城市的活力与魅力。
资源引路:文化与产业双轮驱动
随州的合作吸引力,首先源于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 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有潜力十足的特色产业,为高校科研、教学、实践提供了广阔舞台。
在文化领域,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炎帝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根脉认同,曾侯乙编钟改写世界音乐史,两大文化 IP 不仅是世界级名片,更是高校开展文化研究、艺术创作的宝贵素材。
武汉音乐学院选择与随州签约,正是看中其独特的文化资源。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联合开展编钟音乐文化深度研究,打造音乐文化精品项目,推动编钟文化成果转化与传播。“随州的编钟文化是中华礼乐文明的瑰宝,高校拥有专业的研究团队与创作能力,校地合作能让千年古乐焕发新生。” 武汉音乐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通过举办编钟主题音乐会、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等方式,助力随州文旅产业升级。
而武汉纺织大学赠予随州“登月”国旗,更是文化精神与产业发展的巧妙联结。这面与嫦娥五号月面国旗同款的织物,由武汉纺织大学研制,其背后的航天材料技术突破,与随州炎帝“治麻为布”的历史功绩遥相呼应。“炎帝‘治麻为布’开启了华夏纺织文明,如今随州在纺织材料、绿色建材等领域有产业基础,高校的技术成果能在这里找到转化场景。” 武汉纺织大学代表称,此次赠旗不仅是精神传承,更是校地探索“文化 + 科技 + 产业”融合路径的开端。
在产业领域,随州的特色产业优势同样显著。武汉理工大学选择与随州共建国家安全应急产业基地,也正是瞄准其在专用汽车、应急装备等领域的产业基础。根据合作计划,双方将通过“武汉理工大学未来专用汽车概念验证中心”,推动 12 个产学研项目落地,涵盖科创供应链服务、成果转化等领域,助力随州打造应急产业高地。
融合发展:校地协同破解发展难题
高校纷纷选择随州,不仅是因为资源吸引力,更在于随州主动搭建融合平台,以“问题导向”推动校地协同,破解文旅、产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实现互利共赢。
在文旅产业方面,随州虽有炎帝、编钟、大洪山等优质文旅资源,但长期面临 “文化挖掘不深、产品体验不足” 的问题。高校的加入,正为文旅产业注入“智力活水”。
武汉音乐学院与随州的合作,将重点解决编钟文化 “活化” 难题 —— 通过高校的音乐创作团队,开发编钟主题沉浸式演出、研学课程等产品,让游客从“看文物” 变为 “体验文化”;同时,依托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优化大洪山、炎帝神农故里等景区的景观设计、文创产品开发,提升游客体验感。
在人才培养方面,随州长期面临“专业人才短缺”的困境,尤其是文旅策划、产业技术等领域。校地合作也为人才培养搭建了“桥梁”。武汉音乐学院将在随州设立实习基地,培养编钟演奏、文旅管理等专业人才;武汉理工大学将通过 “订单式培养”,为随州应急产业输送技术工人、研发人才;同时,高校还将为随州干部、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提升其文旅运营、产业管理能力。
从文化传承到产业升级,从人才培养到区域协同,随州与高校的合作正从“点对点”的帮扶,走向“全方位”的共生。这座千年古城,正以教科文旅商融合为笔,绘制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来源 | 长江云新闻(记者 雷少军 张燃 通讯员 张杰 聂峥)
编辑: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