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3日,在第二个全国生态日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回信:“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保护好水源地生态环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需要人人尽责、久久为功。”
深情的嘱托、悉心的关怀,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心田。
一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和重要回信精神,坚持把守水护水节水摆在全局工作的首要位置,全面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Ⅱ类及以上标准,十堰连续两年在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和长江大保护目标任务考核中位居第一。今年上半年,十堰市GDP同比增长7.4%,增速居全省第一。
山叠翠流金文旅兴
在十堰这片2.3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出广袤的绿色版图——林地面积2915.87万亩,森林面积2556.3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2.01%,森林蓄积量达1.22亿立方米。
围绕“山”字做文章,我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动产业绿色转型。
保护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林地管护等措施,近年来我市科学治理水土流失,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全面践行了“人不负青山”的铿锵誓言。
在丹江口市石鼓镇,造林人30年接力“石头缝里种树”,摸索出“挖窝、移土、砌石”方法,让8000余亩“不毛之地”披上绿装,昔日“火焰山”变身植被覆盖率达70%的“国家石漠化治理示范区”。
如何处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我市以新质生产力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做好林业文章,深化林权改革,发展林下经济,提升森林质量,推动从林业大市向林业强市转变。
“黄连之乡”竹溪县丰溪镇依托54万亩山林资源,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超100种,涵盖林药、林蜜、林菌等模式,近七成农户投身相关产业,通过“上、中、下”立体发展模式提高林地利用率,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1.2万元。
我市各县(市、区)结合各自优势,形成林药、林茶、森林康养等特色经营模式。目前,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752万亩,占森林总面积的29.5%,年总产值过百亿元,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当前,我市正加快编制《十堰市促进湖北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加快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2025-2035年)》,出台相关实施意见,拟新增600万亩林下经济产业,逐步形成“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
连绵青山,也为发展旅游产业创造了优越条件。
今年7月,“神武峡”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线路在武当山正式发布,该线路串联7处世界级地标,9个国家5A级景区,将进一步释放武当山独特的文旅价值,成为驱动武当山文旅转型升级的有力引擎。
念好“山字经”,“一山”带“群山”。近年来,我市抢抓“湖北旅游、武当突破”战略机遇,深度挖掘武当山文化底蕴,以武当山为“龙头”,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着力打造千亿级生态文旅康养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上半年,武当山景区接待游客798万人次,同比增长37.35%。
“碳林贷”、碳汇等新型产业加速崛起。郧阳区推出全国农行系统和湖北金融系统首笔“碳林贷”,竹溪县挂牌全市首家“两山银行”,全市绿色贷款余额达617.1亿元。测算显示,全市年均可开发CCER造林碳汇约900万吨,按市场价可产生收益7亿元以上。
擦亮“绿水青山”金字招牌,加快“金山银山”成果转化,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这正是“山文章”的核心价值所在。
水 一库碧波映初心
“荆楚楷模”蒋德新和“小水滴”志愿者一起清漂。记者闵波摄
8月10日清晨,丹江口市黄家港水文码头的薄雾还未散尽,守水护水志愿者蒋德新解开缆绳,一声“开船啦”划破宁静。船头犁开的涟漪里,藏着十堰人守护一库碧水的日常。
在丹江口水库及汉江沿岸,这样的护水场景每天都会出现。我市33万名志愿者组成2000多支服务队,常年穿梭在山水间,用脚步丈量岸线的每一寸肌理。丹江口市“小水滴”志愿者袁慧今年4月走进国新办记者会时,一句“一滴水聚成江河便有无穷力量”,道出全民护水的密码。7月下旬,16支环保志愿服务队从北京团城湖出发,沿南水北调中线跨越五省市,与沿线40余个青年组织携手巡查水源、宣讲环保——十堰的保水“朋友圈”正沿着输水干线不断扩容。
清澈水质背后,是制度与智慧织就的防护网。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连同10个县级分中心,构建起“1336”智慧监测体系,将全市水域纳入一张无形的保护网。六大前端感知系统化身“千里眼”“顺风耳”,24小时紧盯断面水质、卫星影像和企业排污口,在守水前沿筑起智能防线。今年以来,我市27个国省控水质考核断面持续保持100%达标、100%优良,数据里藏着科技守护的笃定。
护水责任被细化为可触摸的指标:县级生态环境局局长异地交叉任职打破“人情网”,四级河湖长与支沟包干制让每段水域都有了“贴身管家”,领导干部离任前必须算清“生态账”。7部地方环保法规构筑刚性约束,生态环境警察支队与“四长”(生态环境局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协作机制形成执法合力,“一支队伍管库区”的改革探索让监管更精准。绿色 GDP考核体系下,每年3300万元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资金,成为水质保护的“稳定器”。
十堰用生态好水激活“经济活水”,2024年水经济综合产值突破400亿元。记者张建波摄
我市主动牵手水源区“三省五市”(湖北省十堰市,陕西省安康市、汉中市、商洛市,河南省南阳市),常态化开展联合监测、信息共享与协同执法,让联防联控成为共识。流入丹江口水库的12条十堰境内一级支流水质全部达标,筑牢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第一道生态屏障。
治水更要算好“系统账”。我市实施水质稳定达标与碧水守护行动,整治千余个排污口,建成2700多公里城镇污水管网、119座污水处理厂和2500余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中心城区污水集中收集率攀升至96%。与此同时,三分之一国土被划入生态红线,372万亩新造林构筑绿色长城,1.4万亩生态修复工程让山川换颜,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体愈发强健。
当守水、护水、节水、爱水成为刻进骨子里的习惯,十堰人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让丹江口水库的清波持续北流。这汪清水穿越千山万水,不仅滋养着北方大地,更流淌着一座城市对生态文明的深刻注解。
车 向新提质动能劲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车身智能制造升级项目实现焊接、涂装两大核心环节100%自动化。通讯员刘鸿飞摄
“解决了这些关键工序的难点、痛点问题,产业向‘新’向‘绿’转型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7月10日,来自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专家团队走进十堰经开区20多家企业,通过“现场诊断+技术问诊+方案定制”模式,助力企业突破智能制造“卡脖子”技术,为十堰汽车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汽车产业自始至终都是城市的主导产业。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汽车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成为产业发展风口。2023年,我市明确提出做大做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一主”产业,构建“一主四优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汇聚合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将产业转型作为换道领跑的关键一招,全力推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走进位于十堰经开区的易捷特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装车间的生产线忙而有序,每两分半钟就有一台纯电动乘用车下线。位于张湾区的远景动力零碳智能电池产业园生产车间内,储能电池自动化生产线各工序飞速运转,新能源电芯陆续下线。2023年底,远景动力十堰基地产线全部投产,今年一季度实现产值30亿元。
作为十堰目前在建的最大工业投资项目,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车身智能制造升级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即将正式投产。该项目是东风商用车第六代整车平台D600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重型传统能源、中型传统能源、新能源三个子平台,包括50款基础车型和200款以上的拓展车型,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高端商用车车身超26万台套。
我市积极组建专用汽车行业协会,以应急装备为主攻方向筹建专用车研究中心,协调整专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推进供应链协同发展,促进企业抱团成长。同时,出台奖励政策激励企业做大做强,先后建成驰田智慧工厂、正和高端重卡车身、智能装备产业园等一批数字车间和数字工厂。以专精特新为引领,推动零部件产品从“结构件”向“功能件”再向“系统件”转型,制造环节从“机加”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此外,我市深度参与长江汽车产业供应链平台建设,着力搭建供应链、重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在加快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的同时,我市还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在汉十高速公路打造华中首条新能源车辆应用示范线,在沿线服务区增建充电桩、换电站、加气站和加氢站,构建立体化新能源车补给网络。目前,全市绿色出行比例达67.5%,新能源(清洁能源)公交车和出租车占比分别达到90%和96%,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城 文明花开满目春
暴雨初歇,四方山生态公园南广场地面干爽依旧,奥秘隐匿于地下。直径30米的巨型“储水碗”与1200多米长的 U形渠共同构成雨水收集系统,每年回收利用雨水达1700立方米,不仅滋养园内花木、激活灵动喷泉,更成为消防应急水源。
这精妙设计,是我市践行海绵城市理念的生动写照。从北京路透水绿道到武当山机场下沉式绿地,整座城市正编织一张会呼吸的生态网络。在茅箭区朝阳南路的非机动车道上,新型砂基透水砖与透水混凝土路面凭借“微孔呼吸”结构迅速吸纳雨水,让雨天路面无积水,保障行人车辆畅行。
一场关乎城市“动脉”的革新在地下稳步推进。作为全国首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十堰已建成总长53.3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它宛如一条地下巨龙,将电力、通信、给排水等各类管线有序收纳其中。这项宏大工程,克服重重困难,穿山跨河攻克硬岩山地技术难题,诞生30多项新工艺,其中16项获国家专利。地下综合管廊的建成,有效解决了“马路拉链”与“空中蛛网”等城市顽疾,为山地城市集约建设树立典范。
尤为可贵的是,为守护丹江口水库的澄澈水质,建设者巧妙借用地势规划14公里污水管道,靠天然重力高效输送污水,默默守护一泓清水源源不断北上。
地上地下,十堰以水为墨绘就生态答卷;人心向上,则为这份答卷注入持久亮色。
竹山县“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中,“守水护水”成为新标尺。从“柴改气”“旱改厕”到生态坝、脱氮沟,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渐成乡村新风尚。昔日田园变公园,农旅融合让美丽经济蓬勃兴起,带动村民走上致富路。
全市634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与2000多支志愿服务队伍,如同繁星照亮2489条大小河流。超百万人次踊跃投身“洁美家园”“河流‘啄木鸟’”等环保行动。郧阳小草义工队队长凌祖宏作为十堰“最美守井人”,心中怀揣着质朴愿望:让志愿精神代代传承,守护家乡碧水长流。
“‘文明河流’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体现。”十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芳深刻阐释其内核。今年5月,十堰“文明河流”建设成功入选中宣部城市文明建设优秀案例。我市以人的文明滋养河流文明,推动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比翼齐飞,向着更广阔的未来振翅翱翔。
从天上落下的雨水,到地下纵横交错的管网,再到地上百万双手的守护,我市在天地间书写的,不仅是城市发展篇章,更是绿水青山与人心向美相互成就的深刻启示录。
农 美丽乡村展新姿
“以前种地靠天收,现在守着青山绿水就能挣钱,日子有奔头!”在郧阳区柳陂镇月亮湖农业示范园,61岁的李泽勇夫妇通过土地流转和园区务工,年收入超6万元。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堰既用智慧筑牢“大水缸”的生态屏障,更让绿水青山持续流淌出民生暖意,种出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金山银山”。
在茅箭区茅塔河的脱氮沟里,砾石、锯末混着生物菌剂,悄然把硝态氮变成无害氮气。“玉米种在上面,净化躲在地下,一亩地减氮20公斤。”这种“藏治于耕”的智慧,让2500多套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与农田“无缝衔接”。如今,十堰已成为湖北首个农村环境整治全覆盖的市州,污水治理率达77%。
要让生态保护行稳致远,制度护航必不可少。《十堰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条例》出台后,60个化肥减量示范区相继落地,测土配方覆盖率达91.6%,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粮食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达57.4%、46.85%,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多年下降。166处废弃地膜回收点高效运转,回收处置率达88.7%,秸秆综合利用形成闭环,从源头守住了生态底线。
在筑牢生态基底的同时,我市积极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郧阳区南化塘镇郑家村的200亩桑葚田园综合体里,曾在外务工的黄如华成了管理员,月入3000元还能照顾家人:“桑葚果、桑葚酒、采摘游‘一产变三产’,日子越来越甜。”杨溪铺镇1700亩石漠化荒山经生态修复,变身“东方橄榄园”,橄榄油年产值达500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年增收3万元。
生态产业的提质增效,离不开科技赋能。在郧西县河夹镇“数智渔场”里,邓志松的手机跳动着25个鱼池的实时数据,水温、溶氧量精准调控,让水产养殖从“看天吃饭”变“数据当家”,单池年产值轻松突破百万元。金钱湖的“渔光互补”模式更显智慧:光伏板架在水面,底下鱼虾欢腾,“一水两用”让综合收益增长40%,阳光和清水共同酿成双份财富。
科技为产业注入动能,全链条发展让生态产业成色更足。我市把好山好水作为天然卖点,做强食用菌、中药材、茶叶等生态低碳产业,“武当山茶”“丹江鲌”等区域公用品牌声名鹊起。“水稻+”“猪—沼—茶”等种养循环模式,以及食用菌产业的“农业废弃物—菌渣—肥料”循环链,开拓出节本增效的新路径。
2024年,我市新改建农村公路1397公里,“致富路”串起一个个和美乡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持续推进:403个村垃圾分类达标,1.54万户农厕改造,各县市区每年专门列支费用保障污水设施运转。郧西县土门镇家竹村投入2800万元建脱氮沟、人工湿地,既成了“三无”生态标杆,又带动香菇等产业“起飞”,2024年村集体增收超30万元。
清水长流,民生向好。从守护生态底线到激活发展动能,十堰用实践生动证明:守护生态就是守护幸福,绿水青山终会成为百姓最坚实的“幸福靠山”。
(十堰日报 记者 段吉雄 吕伟 罗毅)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