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蒋巍)牢记殷殷嘱托,守护一库碧水。在郧阳区,有一对父子,他们和其他清漂队员一起,坚守在丹江口库区郧阳汉江段,任劳任怨,风雨无阻,清漂护水。
七月的十堰,高温难耐,但正值汉江汛期,是汉江清漂队最忙的时候,队员们抢抓有利时间工作。
郧阳区汉江清漂队队长肖安山介绍,队员们不间断巡查,主要捡拾岸边垃圾等杂物,天热时一般早上6点多出发,11点下班,下午3点再继续工作,直到晚上7点。
汉江在郧阳区境内有136公里,汉江清漂队10多名队员常年穿梭在汉江之上守水护水。为了让巡线效率提升,去年刚加入清漂队的肖树峰主动请缨去学习无人机操作。肖树峰说,之前巡逻都是开着船实地跑,只有跑到一个点位后才能发现问题,学好无人机操作后,可以给团队提供方便,更好地保护水资源。
汉江岸线长,清漂队人力却有限,逐段逐段巡查,费时又费力。通过无人机空中全方位 “侦察”,让清漂队伍能够第一时间发现漂浮物,并及时组织力量清理,提升清漂工作精准度和效率。
1998年出生的肖树峰,当过两年兵。退伍后,他选择了出门闯荡,在新疆,内蒙等地开大车跑运输。父亲肖安山放心不下,想让儿子回来,加入汉江清漂队。
肖树峰说,此前觉得清漂工作乏味、枯燥,不算体面,有点抵触,不想干,家人经常劝他,他也不想回来。
52岁的肖安山,当过渔民,开过货船,几乎整日往来在汉江之上。2017年,郧阳区成立汉江清漂队,肖安山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担任队长,这一干就是六七年。2023年,肖安山当选十堰第一届“最美守井人”。颁奖短片中的一个画面,让远在新疆的肖树峰,内心五味杂陈:寒冬腊月,父亲肖安山为了剪断渔网,跳进了冰冷刺骨的江水中。
肖树峰说,看到了父亲的心酸和不容易,深深打动了他,心里也挺难受,这也是他回来的一个动力,想为父亲分担一些工作。
2024年年底,肖树峰回到了养育他的汉江河边,凭借着在部队里磨炼出的坚毅品质,他迅速适应了清漂工作的艰辛与不易。慢慢的,他对这份工作有了跟以往不一样的认识。
肖树峰说,无论打捞还是清理漂浮物、残留物,河边的市民能直观地看到他们的工作环境,为他们点赞,并对他们说辛苦了,这让他们心里很欣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秋冬时节,肖安山和队员们每天要巡线十几公里,岸上的垃圾全部都要靠双手捡拾,并搬运到船上运走处理。为了不耽误时间,清漂队的午餐一般都在户外解决。一锅清水,煮上几斤面条,配上点酸菜,就是一顿再简单不过的美味。
这两年,清漂队的硬件设备也在升级。这艘加压控藻船,是市环保部门2024年10月采购并投入使用的,在父亲的鼓励下,肖树峰考取了操作证,负责这艘船只的日常护水任务。
肖树峰说,每天工作八九个小时,主要在神定河、泗河周边的河流作业,河面上出现藻类时,就要及时清理。
船体两侧的螺旋桨贴着水面旋转,将少量的蓝藻群打散,让它们失去活性,不再生长繁殖。同时,浮在水面上的蓝藻也被吸进过滤仓的过滤袋中,以实现蓝藻与水体的分离。
河面的温度只有零度,吹的人后背发凉。由于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业,肖树峰发起了高烧。
郧阳区汉江清漂队队员韩天金说:“肖树峰感冒都没好,但是人手比较紧缺,他一直坚持带病上班。”
肖树峰认为这些都不是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护河清漂,三伏天,头顶上晒,脚底下烤;冬季,江风寒冷刺骨;梅雨季节,江面浪大风急。作为队长的肖安山一直都冲锋在一线,汉江上已坚守7年的父亲也成了肖树峰心中的榜样。
肖树峰告诉记者,护水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作为年轻一代,他向父亲这一代的人看齐,做得越来越好,希望能像父亲一样优秀。
从最初靠着捞网、铁锹、耙子等简陋的工具,捞树枝、搂杂草,清理生活垃圾,到如今政府配备的专业河道清漂船、降藻船、无人机,在清漂队的努力下,汉江郧阳段水更清了,环境更好了。
编辑:张红艳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