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鄂州丰润园小区,630个生态停车位整齐排列,孩童在翻新的游乐区嬉戏,老人在新添的凉亭里闲话家常……这些可喜变化,都得益于党建引领下居民自治的创新实践。
2002年丰润园小区建成,当时规划车位不足20个。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车辆保有量激增,“一位难求”成了常态。车辆乱停乱放不仅让绿化带沦为“光秃带”,更让消防通道常年堵塞——有次小区发生火险,消防车愣是进不来,停车难成了悬在近千户居民头顶的“顽疾”。
破解难题的突破口,藏在一次次“小区夜话”里。夜幕下的业委会门口,居民围坐畅谈,对停车位改造的需求愈发迫切。澜湖社区党委迅速响应,以“先解民忧,再谋升级”为思路,构建起“党建+片区”治理模式:将小区科学划分为5个片区,建立“社区党委—小区党总支—片区专班—楼栋长—居民”五级联动机制;联合业委会、物业公司成立三方协同议事会;还从居民中挖掘出61名懂技术、善协调的“能人”,组成专班担任调解员、监督员。
“党员带头,群众才愿意跟着干。”老党员童先波主动请缨担任片区长,带着居民清理杂物、丈量场地、规划车位。社区党委发动党员分片包干,结合“小区夜话”收集的130余条改造建议,开展6轮民意调研。面对部分居民对方案的质疑,89名直管党员与217名在职党员亮明身份,逐户宣讲生态车位在环保与消防上的双重效益——仅一个月,方案同意率就从85.1%提升至90%以上。
退休党员包幼民主动当起义务监理,23个党员工作组全程盯守施工质量。最终,630个生态车位顺利落地,消防通道拓宽至4米;通过“片区抽签+全程公示”的民主方式,车位分配得明明白白。曾经“抢车位”的争吵声渐息,取而代之的是有序停放的车辆——这个老旧小区,终于实现了“生命通道”畅通与“停车需求”满足的双赢。
630个生态车位的落地,不仅终结了“停车靠抢、剐蹭频发”的乱象,更让邻里关系在共建共治中悄然升温。
“施工时我天天来盯进度,现在看着规划整齐的车位,心里特踏实。” 包幼民指着自家车位旁的桂花树笑道,嫩芽已悄然冒出,“这哪是停车位,分明是咱小区的‘幸福坐标’。”
借停车位改造的东风,小区同步推进了一连串民生升级:原本树木过密的小广场,移除杂乱灌木、保留高大乔木遮荫,空出的场地建起儿童游乐区,铺着安全塑胶地面,配着崭新游乐设施;增设的凉亭与休闲座椅,成了老人聊天的好去处;32个高清摄像头全覆盖,车位上方装着智能感应灯,居民夜间停车更安心。
21部加装电梯的投入使用,更是让“上下楼”从难题变坦途。针对低层住户担心采光、高层老人盼便利的矛盾,片区专班逐户走访,设计出“阶梯分摊方案”化解资金难题。如今,80岁的王奶奶再也不用等儿子周末回家才能买米:“现在随时能下楼晒太阳,和老姐妹们聊天!”
文化生活也跟着“活”了起来。业委会以“我的小区我做主”为主题,办起书画展、邻里厨艺赛、趣味运动会,挖掘出“剪纸达人”“书法能手”等社区明星。“现在小区像个大家庭,谁家有事在群里喊一声,马上有人搭把手。”业委会主任余辉说。
在丰润园的蜕变中,基层自治的力量贯穿始终。从停车位改造到设施升级,居民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全程参与的决策者、建设者。
改造时,居民自发成立监督小组:退休工程师包幼明、李如松每天拿着卷尺量车位尺寸,生怕施工偷工减料;居民姜丽芳主动管账,每一笔支出都记得清清楚楚;汪如意、陈柳林等居民则常给工程队送水……大家都说:“自家的工程,必须盯紧质量。”
“邻里公约”的制定,更是一场价值观的共建。通过楼栋议事会,居民们约定不乱堆杂物、文明养宠、爱护公共设施,监督员每日巡查,楼道环境焕然一新。小游园改造后,居民们捐出闲置工具、书籍,建起“共享角”,互助氛围愈发浓厚。
“春芽小组”和“邻里互助会”成了社区新风景:“春芽小组”利用空余时间栽树种草,让小区绿意更浓;“邻里互助会”里,谁家水管爆了、家电坏了,在群里喊一声,很快就有邻居带着工具来帮忙。
数据见证变化:自治理以来,居民累计自筹资金135万元,参与志愿服务超2000人次,小区投诉率下降80%,物业费收缴率跃升至98%。
从停车难的“顽疾”到幸福家园的“新貌”,丰润园走出了一条“花小钱办大事、靠民力解民忧”的治理之路,为其他老旧小区提供了宝贵借鉴,更让我们看到了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中,蕴藏着改变生活的巨大力量。
(鄂州融媒全媒体记者 周仪 实习生 柯贝妮 张瑜洵 图片部分源自澜湖社区)
编辑: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