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防供水风险 保民生底线——十堰全方位筑牢城乡供水安全网
智慧护水“天罗地网”让护水质效全面跃升。(资料图片)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水安全是生存的基础性问题。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我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就治水、护水、节水、用水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将供水安全、水质安全视为民生底线工程,构建起“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应急严控”的全链条防控体系,用实际行动践行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庄严承诺。
织密水源防护网
“守护好这一方清水,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8月6日清晨,郧阳区谭家湾镇黄畈村“护水先锋岗”共产党员李明手持长钳和垃圾袋,沿龙泉河清理垃圾。在该镇,32名“护水先锋”分别负责辖内河道、水库的32个责任段,每日巡查、清理、宣传,构筑起水源保护的“第一道防线”。
丹江口水库在十堰境内水域面积达620平方公里,库岸线长3524.8公里,在水源区中面积最大、汇水量最多、岸线最长。我市运用5G、大数据、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成立十堰市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及10个县(市、区)分中心,构建“1336”水质智慧监测体系,形成“点源实时预警、岸线水陆巡护、库面遥感监测”的水陆空一体化监管“天罗地网”。
同时,高规格成立市、县两级生态环境保护和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保水护水委员会,县级实行党政双线分管环保领导机制,实现“市级指挥调度—县级协调落实—乡镇巡查处置—村级协助配合”四级联动。跳出传统治水思维和单纯治污方式,从生态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分级分区管控10个三级流域片区、23个四级流域单元,实施水质达标、消落带治理等“十大攻坚”行动,推动农村污水全域治理、城镇污水全域收集、生活垃圾全域焚烧、考核断面全域优良。
为从源头削减污染风险,我市在丹江口库区沿岸建成120公里生态缓冲带,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形成天然的“水质净化屏障”;在汉江两岸栽植乡土珍贵树种,发展林下经济,在堵河两岸培育大径材,从源头控制面源污染。
筑牢防汛安全网
8月1日,郧阳区滔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现场一片繁忙,工人们挥汗如雨,全力推进项目建设。这座总库容7100多万立方米的水库,于2024年6月启动除险加固工程,包括大坝防渗、溢洪道治理、闸门更新等内容。
面对极端天气,我市明确水库安全“四类责任人”2100人、山洪灾害防御责任人1444人,实现防汛责任全覆盖。组织应急管理、水利和湖泊、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城管执法等部门开展防汛备汛专项督导检查,加强编织袋、砂石料等防汛物资储备,提前更新气象灾害预报、发送预警信息。严格执行长江委调度指令,精准实施水库联调,5月以来,累计向丹江口水库补水近8亿立方米。
预警预报系统升级让防灾更具主动性。全市建成40座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系统,加快构建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精准掌握“云中雨、落地雨、河中水”的实时数据,打好每一场降雨防御战。严格落实叫应机制,情况紧急时叫应下沉两级,直至水库管理责任人。
针对极端干旱天气,我市坚持“蓄、引、分、节、送”抗旱保水方针,科学制订应急保供水方案,统筹实施管网延伸、水源开辟、分时供水等应急措施,延伸管网375.2公里,新建加压站31座、机井240口、拦河堰26处,新辟水源168处,有力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用水。
构建供水保障网
“以前夏天最怕停水,存的水须精打细算使用,现在拧开龙头就有水,再也不怕没水吃了。”8月2日,竹溪县中峰镇甘家岭村村民甘启平看着流淌的自来水,笑呵呵地说。
城乡供水安全关乎民生福祉。我市多措并举,通过改造“小管网”改善“大民生”,保障城乡居民喝上干净水、安全水、优质水。
正在建设中的城东水厂是我市提升供水能力的标志性工程。这座占地153.5亩的现代化水厂建成后,日均供水可达20万吨,将推动城区供水形成“双水源”格局,为百万市民饮水安全加上“双保险”。该水厂引入“智慧水务平台”,通过物联网、大数据集成生产调度、水质监测、设备管理等系统,实时传输原水浊度、pH值、混凝剂投加量等300余项数据,AI算法自动优化运行参数,实现“一张图”管理。
上半年,我市加快构建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十堰市中心城区水资源配置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武当山引水上山、竹溪县鄂坪调水、房县南河水资源配置等工程稳步推进;35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2.7亿元,13座已开工;房县干沟、郧阳区东溪河等20条重点山洪沟项目纳入省级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竹山县尖山河、深河及张湾区犟河等3条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加快实施,已完成总工程量的50%;竹溪县红石岩水厂、郧阳区江南水厂(一期)等6个市级民生实事项目加快推进,实施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养护195处,水质提升工程190处,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
如今,漫步十堰城乡,从丹江口水库的粼粼波光,到自来水厂的清澈水流,再到百姓家的放心用水,一幅“水润民生”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十堰日报 记者 段吉雄)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