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何旭 通讯员 马婷婷)夏色收,秋声动。8月7日立秋,意味着秋天开始,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那么,立秋都有哪些民间习俗呢?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时间节点,更是承载着深厚农耕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气。
从农业生产角度来看,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虽然暑热未消,但各种农作物都进入了关键的生长发育阶段:中稻开始开花结实,玉米正在抽雄吐丝,甘薯的薯块快速膨大。
农谚"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反映了这个时期充沛的雨水对农作物生长的关键作用。因此,农民们都会抓紧立秋前后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加强田间管理,为秋收打下坚实基础。
在传统文化中,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为"四立",是古时"四时八节"中的重要节日。
古代民间在立秋时节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一方面挑选吉日拜谢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品尝新收获的粮食,庆祝辛勤劳动换来的丰硕成果。
立秋时节流传着许多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贴秋膘"的习俗源于古人应对季节变化的智慧,人们通过增加营养摄入来适应季节转换;"咬秋"的习俗则寄托着人们对健康平安的美好期盼。
立秋虽至暑未消
顺时养生需注意
“却说立秋八月一,残暑犹在日高热。”立秋意味着酷暑将尽,秋季将至。不过今年立秋正值中伏,虽暑热未消,但阳气渐收,十堰市人民医院传统中医针灸科医师张发提醒市民,在养生方面需顺应自然规律,注重"养收"原则。
立秋前面接着小暑、大暑,后面跟着处暑,尽管被称为“立秋”,实际上仍处于三伏天内,依然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立秋之后,虽然气温并未明显降低,但在这夏秋交替之时,空气里的湿度开始慢慢变低,天气逐渐由湿热转向燥热,经过长夏季节的湿气困扰,人们脾胃往往运化乏力。
十堰市人民医院传统中医针灸科医师张发介绍,立秋后,饮食应以“滋阴润燥、少辛增酸”为原则,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比如百合、银耳、莲藕、梨、等富含黏液质或水分的食物,直接补充津液,缓解口干、皮肤干燥、便秘等问题;此外,十堰当地还有“贴秋膘”的习俗,也会加重身体肠胃负担,建议清淡饮食,适量摄入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
立秋后,白天慢慢变短,夜晚变长,如果保持夏季作息,人很容易倦怠、乏力,所以要保证充足睡眠。立秋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阳气不外泄藏于体内。此外,秋季日照时间缩短,早睡可顺应阴气收敛,早起则有助于肺气舒展,避免秋乏。运动也应以温和、舒缓类型为主,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不要大汗淋漓,这样会耗伤津液,加重秋燥。
立秋养生既要防暑又要防燥。中医认为,秋在情志上对应"忧",很多人会出现"悲秋"情绪,悲忧伤感会损伤肺气,肺不固表则易感风邪。从中医角度来说,秋季对应肺脏,而悲忧易伤肺,专家建议可以按摩太冲穴、内关穴等穴位,或者用玫瑰花、合欢花泡茶饮用,都有助于疏肝解郁。平时也要多参加集体活动,积极的社交也能缓解忧郁的情绪。
编辑:陈琦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