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红动鄂西北:解码十堰三产融合新范式

时间:2025-04-30 09:01 来源:极目新闻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原标题:樱桃红动鄂西北:解码十堰三产融合新范式

极目新闻记者 关前裕

这段时间,湖北十堰樱桃种植大户张红利手机不时响起订单提示音——这些当天凌晨采摘的樱桃,将通过冷链物流在12小时内送达武汉、西安等地市民的餐桌,最高售价达30元/斤。而在十多年前,同样的樱桃因山高路远,三成烂在地里,收购价不足10元。

十余年间,鄂西北群山中的樱桃完成命运逆转:十堰市建成3.2万亩樱桃种植基地,2024年鲜果产量突破2.1万吨,深加工产品拓展至16类,带动1.8万农户年均增收2万余元。

fe9e9f05-01e0-4f5d-98ca-292cc77611b7 (1)

昔日鸟食果,今日黄金梦

清晨5点,房县城关镇八里村的果农杜师傅已来到果园。他手中的竹篮里,刚摘下的樱桃还挂着晨露。“今年樱桃价高,一斤能卖到20块!”他指了指山脚下的三层小楼,“这几年靠卖樱桃,我给儿子在十堰市区付了首付。”十年前,这里的樱桃大多烂在地里,如今却成了“致富密码”——八里村7000亩樱桃园年产值超2亿元,带动1500余户村民脱贫。

变革的起点始于2017年。当“房县樱桃”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时,村民冯家洪带头成立庐陵王鲜果种植合作社,流转900亩土地打造生态观光园。他引入“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技术,将亩产提升30%,并通过“党支部+合作社+电商”模式,让樱桃远销北京、上海。如今,合作社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村民年均增收超3万元。

在张湾区柳家河村,樱桃的“含金量”更令人惊叹。5700亩樱桃园沿209国道绵延20公里,年产4800吨樱桃,产值达3000万元。村支书王勤算了一笔账:一棵樱桃树年收益约2000元,抵得上过去十亩庄稼。“我们给每棵树‘上保险’,用诱虫板替代农药,果肉更甜,价格翻倍!” 2024年第九届汉江樱桃节期间,柳家河村单日接待游客破万,带动周边农家乐收入超百万元。

这些数字背后,是十堰人“向土地要效益”的执着。郧阳区樱桃沟村村民左刚,2017年抵押房产贷款10万元种植樱桃,如今拥有1600亩果园,年收入突破500万元。他带动全村发展30余家民宿,将“空心村”变成“网红打卡地”。“七零黄酒坊”老板娘方玲玲笑称:“城里人来这儿不光摘樱桃,还要喝樱桃酒、拍婚纱照,连掉落的樱花瓣都被做成香囊卖!”

樱桃里的乡愁

4月27日清晨,汉十高铁十堰东站人潮涌动。来自武汉的李女士提着两筐樱桃准备返程:“十堰樱桃酸中带甜,像极了小时候外婆家后山的味道。”

铁路部门数据显示,“樱桃专列”开通后,高峰期单日发送游客1.3万人次,上万斤樱桃通过冷链“坐”高铁直达北上广。

这种“舌尖乡愁”正被转化为文旅动能。在房县八里村,游客可沿着“万亩樱桃十里长廊”漫步,体验“樱桃+恐龙蛋化石公园+东风汽车博物馆”的跨界线路;郧西县羊尾镇则推出“樱桃+非遗”套餐——游客摘完樱桃,还能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做乞巧花馍,看织女绣娘飞针走线。2024年“五一”假期,郧西县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文旅综合收入破亿元。

更令人惊叹的是樱桃的“场景创新”。在张湾区第九届汉江樱桃节上,主会场柳家河村的樱花广场变身“樱桃宇宙”:50余个展位陈列着樱桃酒、樱桃酥、樱桃核手串;东风猛士汽车与樱桃同框,硬核工业风混搭田园诗意;汉服“樱花仙子”手持樱桃篮巡游万达广场,引发市民争相合影。分会场更是创意迭出——高铁站的“樱桃驿站”让游子带着乡愁远行,超市的“樱桃快闪店”则让市民一键直达田园。

“樱桃节的本质是情感连接。”十堰文旅局负责人分析道,“我们通过‘樱桃地图’串联起分散的景点,用‘摘果+赏景+非遗’的组合拳,让游客为情怀买单。”数据显示,2025年樱桃节期间,十堰市乡村旅游收入同比激增45%,其中“80后”“90后”游客占比超六成,印证了“体验经济”的威力。

乡村振兴的答案熟了

如何让季节性水果打破时间桎梏?十堰的答案是:纵向延伸产业链,横向激活文化IP。

在郧阳区樱桃沟村,村民将樱桃供应周期从20天拉长至3个月。通过品种改良,早熟“黄玉”、中熟“红宝石”、晚熟“黑珍珠”次第上市;配套种植血桃、猕猴桃,形成“春赏花、夏摘果、秋品酒、冬养生”的全季模式。2024年,该村接待游客50万人次,集体经济收入达40万元。张湾区则推行樱桃矮化栽培技术,让果树既适合观光又便于采摘,樱桃花海成为春日限定景观,带动摄影、写生等衍生消费。

深加工更让樱桃“身价倍增”。房县开发出樱桃酒、樱桃果脯,将残次果酿成每斤售价300元的高端果酒;郧西县将樱桃核制成手串、樱桃木雕成工艺品,甚至用樱桃花提炼香氛。柳家河村合作社理事长王勤透露:“现在樱桃鲜果只占收入的60%,其余来自加工品和文旅体验。”

文化赋能让樱桃完成“符号升华”。2025年,张湾区首创“樱桃+科技”体验馆,游客戴上VR设备可“穿越”至百年前的樱桃园,观摩传统种植技艺;非遗市集上,樱桃主题剪纸、樱桃花刺绣供不应求。郧西县发起“樱桃故事征集”,用短视频记录果农与樱桃的羁绊,这些作品登上社交媒体后,单条播放量超百万。

更深层的变革在产业生态中发酵。房县八里村与顺丰冷链合作,实现“早上枝头,晚上餐桌”;张湾区联合京东打造“汉江樱桃”旗舰店,预售期订单量突破5万单。而最动人的,莫过于那些被樱桃改变的命运——曾经的贫困户谢宝云靠着10亩樱桃年入8万元,在外打工的朱德回乡开起农家乐,儿子放弃城市高薪成为“樱桃主厨”。

樱桃红了,乡村振兴的答案熟了。

站在郧阳区樱桃沟村的观景台上,远处连片樱桃园如红色海洋翻涌。村民左刚的手机不时响起,那是电商平台的订单提示音。十年前,这里因交通闭塞被称为“鹰卧沟”;如今,柏油路直通果园,抖音直播架遍布田间,樱桃从“山货”跃升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这颗红果子的故事,是十堰乡村振兴的缩影。它承载着果农的汗水、游子的乡愁、土地的馈赠,更见证了传统农业向“第六产业”的跃迁。正如村民李德明所说:“樱桃红了,日子就红了;樱桃甜了,生活就甜了。”

在这片土地上,樱桃的传奇,永远未完待续。

编辑:李晓静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