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李安清 通讯员 薛明)2025年4月,国家核心期刊《人类学学报》刊发了华杰群、高星、葛俊逸、邓成龙、邢松、陆成秋等多位考古专家撰写的《湖北郧县学堂梁子古人类遗址年代学研究进展》(以下简称《研究进展》)一文。
该文是对郧县人遗址年代研究的最新成果,现将主要内容及主要观点简要分享给大家。
《研究进展》一文着重从磁性地层年代学研究、电子自旋共振测年(ESR)/U系测年、生物地层学几个方面回顾了以往国内外学者关于郧县人遗址的年代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总结。
郧县人遗址位置以及前人研究剖面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回顾完古地磁测年研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地磁测年所取样的剖面底部的砾石层与古人类化石出土地点的底部砾石层存在7~8m的高度差,二者可能并非位于同一阶地之上,已有的磁性地层工作本质上并不能为化石出土地点提供可靠的年龄约束。在生物地层学年代研究回顾时,作者综合以前学者的研究指出:郧县人遗址动物群的年代一般被认为属于早更新世晚期,晚于公王岭(距今165--115万年)和建始龙骨洞(距今215--195万年),但早于白龙洞(距今60--50万年),与梅铺猿人洞(距今99--78万年)可能较为接近。
汉江中上游地区T2、T3 和T4 阶地上已发现的旧石器遗址
《研究进展》一文还对比分析了汉江中上游阶地{含汉中盆地、安康盆地、郧阳(郧县)盆地}的发育历史研究和汉江中上游阶地上旧石器与古人类遗址的年代数据研究(见以下原文表2),并作出结论:在距今127--71万年,亦即距今100万年前后,汉江中上游存在一期人类活动,主要生活在T4阶地之上,而“郧县人”可能就是该人群的组成部分。
《研究进展》一文进而指出了郧县人遗址年代争议的原因。作者认为,区域地层对比的不确定是遗址年代争议的最关键原因。同时认为,采样分辨率、测试精度和方法以及样品可靠性是造成年代争议的主要因素。
《研究进展》一文最后对郧人遗址年代学研究进行了展望。作者认为,欲建立郧县人遗址精确的年代标尺,需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行精细的地层对比,二是建立区域综合地层序列,三是开展多方法的测年和交叉研究。
总的来说,一方面,《研究进展》一文对郧县人遗址年代研究做了系统全面的梳理,读者可通过该文对郧县人遗址年代研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该文再次给“郧县人”作出了“距今100万年前后”的年代界定,从而再次说明了“郧县人”在佐证中华民族百万年人类史上所起的作用。
目前,对郧县人遗址新的测年研究仍在继续,对修复后的郧县人3号头骨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也已经有一年多时间,有望于2025年年底发布最新研究成果,届时将会解密更多有关“郧县人”的未知。
编辑:尹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