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法典草案首次提请审议 聚焦哪些重点领域?

时间:2025-04-29 09:33 来源:央视新闻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28日,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草案分为5编,共1188条。这将是继民法典后,中国第二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据了解,此次审议整体的法典草案后,将分拆为若干单元“滚动”审议并修改完善。那么,生态环境法典的编纂聚焦哪些重点领域?现行生态环境法律制度规范将迎来怎样的集成升华?

2025042808170896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生态环境法典”。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发言人黄海华表示,进入新时代新征程,编纂生态环境法典,将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制度、实践成果以体系化、法典化的方式确认下来,对于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具有重大意义。

黄海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重大原则、目标任务、路径方法作出全面谋划,为编纂生态环境法典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为编纂生态环境法典提供了实践基础和宝贵经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希望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法律制度与时俱进、完善发展,整体实现“升级换代”,为编纂生态环境法典提供了制度基础。

可以说,当前,编纂生态环境法典已经具备良好基础,条件成熟、正当其时。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环境法教研室主任曹炜看来,编纂生态环境法典不仅有利于巩固我国生态文明改革成果,也能够助力提升生态环境立法体系化水平。

曹炜:通过多年的改革试点,我国已经逐步发展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新政策、新制度,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污染第三方治理、生态补偿等,编纂生态环境法典,有利于将这些制度固定在立法中,丰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体系。经过4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基本建设形成了“1+N+4”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但是整个生态环境法律体系仍然偏重于污染防治,而且我们的生态环境立法由单行法组成,具体规范之间仍有重叠和冲突。编纂生态环境法典,有利于对现行规范进行协调和发展,提升生态环境立法体系化水平。

20250428081708979

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工作,将编纂生态环境法典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经过反复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后,形成了生态环境法典草案。黄海华介绍,生态环境法典统筹考虑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要素,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解决生态环境领域制约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突出问题。

黄海华:编纂生态环境法典,既不是简单的法律汇编,也不是完全的新立新定,而是以法典化立法方式对我国现有的生态环境法律制度机制和规则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集成升华,并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进行必要的制度创新,增强我国生态环境法律制度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

据介绍,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完善生态环境领域的通用性制度规范,集成优化污染防治法律制度规范,统领协调生态保护法律制度规范,对绿色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等作出原则性、引领性规定,完善生态环境领域法律责任制度等。

我国现行有效的生态环境法律有30多部,如何对这些法律进行系统整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沈春耀表示,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目前采取了适度法典化的模式,对现有生态环境法律分情况处理。

沈春耀:第一类情况,将现行的环境保护法等10部相关法律经编订纂修,全部纳入法典,法典编纂出台后,这10部法律不再保留。第二类情况,将现行的有关生态要素、生态系统方面和循环经济、节约能源等方面约20部法律,择其要旨要则纳入或体现到法典之中,这些法律在法典编纂出台后将继续保留。第三类情况,适当考虑应对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的法治需求,在目前尚未制定专门法律的情况下,在法典中作出一些原则性、引领性规定,以体现法典的时代性、前瞻性。

20250428081709064

具体来看,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总共分为五编,依次为:总则编、污染防治编、生态保护编、绿色低碳发展编、法律责任和附则编,共1188条。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环境法教研室主任曹炜分析,目前来看,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内容较为全面。

曹炜:从污染防治的角度来看,污染防治编的一个出发点是全面加强污染防治,对各种污染物实现更全面的监管。在传统污染物之外,现在又增加了电磁辐射、光以及其他新污染物的污染防治,也强化了对机动车、地下水的污染防治。在生态保护编中,强化了对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专章对各种生态系统的保护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绿色低碳发展部分,强化了关于双碳战略的要求,特别强化了应对气候变化,也是实现了法典草案和国际社会整体发展趋势的接轨。

编辑:万林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