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罗聪)4月25日,“服务建成支点,建设大山里的深圳”青年干部大讨论市文旅局专场活动举行。来自市直文旅系统的青年干部围绕“全力培育生态文旅千亿级产业集群,整体提升文旅影响力,加快建成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主题,展开了一场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头脑风暴。
活动中,青年干部以深圳改革经验为标杆,立足十堰文化底蕴与生态禀赋,锚定文旅融合突破口,以青春智慧为打造“大山里的深圳”擘画新路径、凝聚新动能。
文旅品牌如何“破圈”?市文旅局推广科的张赛以深圳从“文化沙漠”到“创意之城”的逆袭为引,指出十堰需从“卖资源”转向“讲故事”。“马灯精神、三线建设史诗,都是十堰的‘精神IP’。”她建议深挖精神IP,打造场景IP,培育活动IP,塑造“十堰故事”品牌工程,打响“数字宣传”突围战,以科技赋能文化传播,同时,构建区域协同“大宣传”格局,联合周边城市共建“秦巴生态文旅走廊”,开通“深圳——十堰”文旅专列,让“丹江口全鱼宴”香飘南北。
十堰与深圳的共鸣在于“突破与创新”。市文旅局办公室干部徐阳说:“深圳从渔村到科创之都的蜕变,正是我们从‘山城’向‘文旅产业高地’跃迁的精神坐标。”十堰既拥有武当山的千年道韵、南水北调的生态担当,又承载着东风汽车的工业基因,完全有条件用深圳式的开拓思维激活资源禀赋。她建议要将深圳思维和理念有机融入十堰实践,建设一流文旅品牌、提供一流文旅产品、策划一流文旅创意、发展一流文旅业态、打造一流文旅服务,推进文旅产业突破性发展、整体性提升。
“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既要‘向内深耕’,也要‘向外取经’。”市艺术剧院的李健恒提到,一方面要对标深圳一流文艺院团,不断精进业务水平,提高驾驭舞台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深挖武当文化、郧剧非遗等本土资源,把十堰故事打磨成经得起观众检验的艺术精品;另一方面,主动学习深圳先进的运营推广模式,发挥国有文艺院团的引领作用,以市场化思维激活本地文化艺术市场,真正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让十堰艺术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深圳能把小渔村蝶变为设计之都,我们就能把大山里的绿水青山打造成超级IP。”市博物馆的徐磊直击要点,她建议把本地神话传说、非遗文化融入景区,用光影科技打造沉浸式夜游,让游客来了就不想走。深圳干部的“特区思维”值得学习,我们要打破“等靠要”惯性,大胆探索“文旅+农业”“文旅+康养”等新模式。
讨论中,“闯劲”“拼劲”“创新”成为高频词。青年干部们一致认为,建设“大山里的深圳”,既要对标深圳“时间就是金钱”的效率,更需发扬十堰人特有的质朴与坚韧,以“闯”的魄力打破旧思维,以“创”的智慧拥抱新赛道,让武当文化、汉江风情、车城工业记忆交织成独特的城市名片。
当天,青年干部们还到知雨轩田园综合体参观了农耕文化长廊和智慧农业体验中心,沉浸式体验了非遗项目,并现场观看了湖北省京剧院戏曲进景区专场演出。
编辑:尹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