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杨振)郧阳区人民检察院准确把握新时代未成年人检察司法保护新要求,发挥协作机制作用,织密织牢未成年人保护网。近年来,该区在校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零”发生,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数同比下降28个百分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成效显著。
聚焦标本兼治,建立长效机制。梳理分析近年办理的涉未成年人案件,就办案中发现的未成年人性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缺失、法治及心理辅导不足、家庭监管缺位等问题,形成专题报告向区委、区人大报告,主动争取支持。通过会商沟通,在检察机关推动下,由区人大牵头,联合区妇联、法院、公安、民政、教育、卫健等11家单位会签《共同推进未成年人综合保护备忘录》,在线索移送、证据收集、跟进核查、处置反馈等方面实现各部门信息共享、问题共治。与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沟通协调,提出加强未成年人综合保护意见建议,并推动转化为代表建议。区人大经过视察调研,组织教育、妇联和团委的三位人大代表提出代表建议,在区“两会”提出后,被作为重点代表建议,由人大法制委领衔督办。在区人大和检察机关的督促下,司法、教育、卫健等多部门将侵害未成年人强制报告制度纳入网格化管理;教育部门开展“控辍保学”专项行动,定期排查辖区内未成年人失学辍学情况;财政部门将专门教育矫治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
聚焦诉源治理,深化多元共治。着力打造“郧心守望 阳光未来”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室,建立情绪宣泄室、心理疏导室、亲子谈话室等未成年人检察专门场所。在辖区中小学设立“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工作室”7处,聘请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等32人,对涉案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开展训诫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97次,开展心理矫治和心理辅导112次。“郧心守望 阳光未来”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室专业品牌团队获评全省“优秀未检团队”。强化与相关部门协作配合,与社区、村镇、学校联合,在城关镇兴郧社区、柳陂镇龙韵村等建立“未成年人检察服务站”12所,聘请720名“阳光未来安全员”和25名“未成年人成长观察员”开展常态化值守,开展监护干预和关爱帮扶等活动134次。联合公安、市场监管、教育等部门,以“日常检查+定期联合执法”方式,对辖区娱乐场所、旅馆、网吧、烟酒店等场所进行常态化监管,停业整顿问题场所12家,责令限期整改19家。
聚焦精准帮教,实施分级干预。打造数字防控系统实现实时干预,协同公安机关,在城区酒吧、网吧、宾馆、酒店等,布建144台高清摄像头及46套人脸识别系统,将近3年123名涉案未成年人信息纳入罪错未成年人数据库。一旦发现罪错未成年人进入,防控系统会及时发出预警,“未成年人检察服务站”第一时间对其教育劝诫,必要时联系属地派出所和监护人,根据具体情况分级干预。根据掌握的未成年人情况进行常态化干预,开展《爱的正确打开方式》《父母话“疗”》等集中式亲职教育7场次,入户定制式教育24场次。针对发现的监护侵害、监护缺失等问题,对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的监护人制发“督促监护令”18份。强化协作配合化,开展订单式干预,针对未成年人无监护人、监护人监管不能等情形,会同民政、妇联、社会公益组织等向未成年被害人提供紧急安置、身心康复等多元综合救助,对23名案涉未成年人开展司法救助,对12人提供小额爱心救助,开展心理疏导及身体康复31人次,协调帮助6人解决就学就业问题。
聚焦宣传倡导,营造良好氛围。组建法治宣传队伍,23名检察官担任法治副校长,精心设计“法治+”课程12个,深入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开展专题法治巡讲41次,法治教育和犯罪预防覆盖全区中小学校。充分利用新媒体矩阵,提高普法传播速度和广度。根据未成年人不同年龄阶段、需求层次,分类准备课程内容,共享讲义课件,录制精品网课刻录光碟供学校“自助”选择。依托微信视频号、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录制普法微课堂,贴合青少年阅读习惯,延伸普法课堂半径。丰富宣传形式,将法治讲台搬到更生动的地方,寓教于乐,让法治教育鲜活有趣。开展检察开放日或开展“小小检察官”沉浸式打卡检察院活动,通过模拟检察官的工作场景,接受普法教育,拓展未成年人普法教育形式。
编辑: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