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汤海涛 通讯员 黄松林 上官周怡)3月10日,竹山县的湖北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墨池管理站工作人员开展日常巡护宣传森林防灭火工作时,在海拔1200米处的农田与林地交错地带,意外的发现一只猛禽栖息在田间。
经工作人员现场识别,确认该物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普通鵟(拉丁学名:Buteo japonicus)。此次发现系该物种年内首次监测记录,更因发现场景的特殊性引发文化寓意与生态价值的双重关注。
普通鵟隶属鹰科鵟属鸟类,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认定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普通鵟体长40-58厘米,翼展可达1.2米,羽毛呈棕褐色渐变,尾羽具独特横斑纹,飞行时双翼呈典型“V”形滑翔姿态,被称为“空中巡警”。该物种栖息范围广泛,常见于山地、农田及疏林地带,凭借敏锐视力捕食鼠类、蛇类及昆虫,是控制农林害兽的“生态调控者”。此次发现地周边林木与农田交错,为其提供了理想的觅食环境。
此次普通鵟“到访”,还暗含传统文化寓意。据《山居杂记》载,“鵟栖孤冢,驱虫护稼”的传说,村民视其为农田守护神,认为其盘旋坟地既能驱散害兽,亦象征土地丰饶、生态和谐。既呼应古籍中自然与人文共生的智慧,亦折射出保护区禁猎等措施的实效。
编辑:万林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