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方贵
题记:笔者在数十年学习研究郧阳文化过程中,有幸收集到郧阳大丰仓明清以来兴废的宝贵资料,于2009年写出《重修郧阳府大丰仓记》一文,公布了大丰仓清代时期宝贵历史。今愿详述其明代至建国初之兴废历史,让更多人知晓。
位于郧阳区的大丰仓是湖北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明代、清代官方国家粮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丹江口水库蓄水淹没郧阳府城后,很多历史建筑沉入水底,连曾经与大丰仓相接的半条朝阳街,也随着库水上涨而彻底消失!唯独这高居府城西北的大丰仓未被淹没,高高矗立在那里,似在向人们诉说着它的前世今生……
修缮一新的郧阳大丰仓。特约记者 王涛 摄
缘起:明代时期的始建与迁建
大丰仓始建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原杰设置郧阳府时。它是郧阳府的府仓,也是同步设置的湖广行都司(郧阳抚台)的粮仓。清同治丙寅年(1866年)《郧县志·营建卷四·仓廒》记载:“大丰仓先在府署西八十步。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大水入城,仓储漂没。后改建小西门内。国朝(清)同治元年(1862年)御城,拆作城上滚木,仓遂废。”
这段记录文字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了大丰仓的始建与迁建。明成化十二年设郧阳府时所建大丰仓“在府署西八十步”,即繁华的西大街上。后“明万历十八年大水入城,仓储漂没。后改建小西门内”这“改建小西门内”的选址是卓有见识之举。因府城西北高而东南低,府城七门、五门都较低,易被洪水淹没或被敌人攻击,北城门地处高坡之上,虽高但交通不便;小西门地理位置虽高,却有一条近1.5公里长的朝阳街与全城相通,其下是巨石江岸,易守难攻。所以大丰仓移迁至小西门内,水淹没不着,敌人也难以攻击,并且此地通风条件甚好,适宜储存粮食。大丰仓自迁建于此,四百余年来,府城多次遭遇洪水及战火,特别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彻底淹没郧阳府城后,大丰仓依然保留了昔日风貌,供我们去游览、去追思、去慨叹!
迁建湖广行都司与郧阳府共用的大丰仓,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那么当年指挥迁建的官员是谁?县志中没有记载。好在知名学者冷遇春先生把121位郧阳巡抚及146位郧阳知府的生平事略都搜罗出来撰写成文,结集为《郧故串珠》。检索此书,万历十八年,时任郧阳巡抚的是裴应章,任郧阳知府的是马翰如。
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下旨:“升兵部都给事中裴应章为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指挥迁建大丰仓的主官应当是他了。万历年《郧阳府志》称其“有强腕,有壮胆,政绩最显。”
裴应章当时的属下马翰如任郧阳知府,他应当是迁建大丰仓的具体指挥者了。
当年迁建大丰仓,除两位得力的地方主官外,还有个重要机缘。万历十八年,汉江中上游在春季暴雨如注,导致汉水暴涨,淹没沿途许多良田及农舍、县城。这年四月明中央政府下令赈济湖广灾民,郧阳在赈济范围,得到中央下拨的一大笔赈灾款,迁建大丰仓有了资金的保障。
万历十八年是郧阳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除迁建大丰仓外,裴应章还召集文学名流编撰了《郧台志》,记述了明成化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期间共114年的郧阳抚治史,记载了所辖鄂豫川陕四省八府所辖各县的状况,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裴应章亲自作序,责成马翰如付梓出版。同时又组织编撰了万历《郧阳府志》,这也是郧阳设府以来的第一部府志。
郧阳大丰仓均由青砖砌成,至今主体建筑仍保存完好。特约记者 曹忠宏 摄
拆毁:清同治元年遇劫难
上文所引清同治丙寅年(1866年)《郧县志·营建卷四·仓廒》记载:大丰仓万历年迁建小西门内后,“国朝(清)同治元年(1862)御城,拆作城上滚木,仓遂废”。
那么,同治元年郧阳府城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居然拆毁郧阳府大丰仓以御敌护城?
原来那一年太平天国扶王陈德才率十万之众要攻陷郧阳府城,一则解决十万之众的吃饭问题,二则想在鄂西北建立太平军的根据地。先此,郧阳知府艾浚美得知陈德才自河南淅川进军郧阳,立即派人向湖北巡抚求援,同时一边下令各县特别是郧县各乡团练乡勇沿途阻击,一边全城动员,务必坚守郧阳府城。
据同治五年《郧县志》中有过记载,太平军人数之众,自地势平坦的东门攻城无果,转至南面柳陂三门渡口,取民间油篓装填砂石码作炮台,架大炮轰城!此时救兵未至,城内守城滚木礌石都已用尽,知府知县下令把城内油坊、商户、大户储备的桐油、香油都收来,在城门楼上支数口大锅熬开,用滚烫的油泼下去退敌,但作用有限,太平军依旧攻势汹汹。
知府艾浚美率众察看全城形势,看到小西门内的大丰仓建筑群,眼前一亮,决定拆毁大丰仓,将木椽、檩、柱、砖瓦由城墙驰道分运至各门以代滚木礌石御敌。随行官员并无人劝止,他们都明白,守住府城是头等要务,这小西门最高,沿城墙驰道运送砖石最为方便。据老辈人回忆,当时大丰仓被一拆到底,连檐下的条石都被挖起砸碎!
大丰仓上有天窗,下有地阁,二者巧妙结合,达到通风解潮的效果。特约记者 曹忠宏 摄
涅槃:清光绪四年原址复建
清朝光绪四年二月十九日,光绪皇帝下诏全国:“社仓、义仓、所以济官仓之不足,著劝绅民次第兴举。至各属仓座有应行整理者,均著饬令迅速修复,地方官如能经理而有成效,准其奏请奖励。”
废弃的大丰仓迎来了新生。这年,郧阳知府彭世翰,第142任郧阳知府,立即奉谕整顿仓储。好在明代大丰仓虽因战事被拆毁,但其基础犹在,且时间相隔仅17年,匠人们对其形制、规模记忆犹新。复建时便在原有基础上重建正宇五间、粮仓二十间,至光绪七年竣工。事必,刻碑记此盛举。郧阳府大丰仓,至此复名实相符。
彭世翰在郧阳府任知府的六年间,多次组织重建大丰仓,但光绪七年大丰仓竣工所立记事碑的记载比较简略,连彭世翰的姓名也没刻记。我求助于一位家住十堰城区的武汉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她用现代检索方法查到了彭世翰的详实信息,才使本文资料较为完备。
光绪初年重建大丰仓的记事碑非常重要,是郧阳历史上的重要文书档案。因为同治五年修撰《郧县志》后,晚清到民国,再没修撰过县志。
关于这通碑记,还得感谢原十堰市劳动人事局的工作人员陈永强同志。他热衷于郧阳文化,收集了不少郧阳的名胜古迹资料,为找到这碑记,他费尽周折,终有所获。当他带着碑文抄件来找我时,我大喜过望,抄录下了这弥足珍贵的碑文。如果没有陈永强的追索精神,这宝贵资料就会湮灭在时间的长河里。
郧阳明代大丰仓是湖北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明代、清代官方国家粮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特约记者 曹忠宏 摄
新生:新中国初期是郧阳人的大粮仓
新中国成立之初,大丰仓只卖原粮,粮商、磨户在这儿买原粮回去再加工成米面。那时粮食加工方式落后,全城两万多人的米、面、苞谷糁全靠磨户用碾子碾、用石磨推。所以当时全城的巷子里到处都有磨坊,尤以城东北居多。
我奶奶也是磨户,她五十多岁,“苞谷穗子脚”,身体强健。大丰仓离我家有1.5公里,奶奶每次去就只能籴(读作:dí意为买入粮食)二斗粮食,装满一大口袋背回来。每次奶奶去籴粮,我都要跟着去,去的时候奶奶总拉着我的手,一路给我讲朝阳街的古迹:青年馆、冯家大院、黄家桥、大仙台、八卦亭……那八卦亭不用她介绍,我早被它那矗立在浓荫绿树之上的亭盖所吸引。一路逶迤前行,等望见小西关那高大的城门楼洞,大丰仓也就到了。大门是单牌楼式的,上方有一块石匾,写着“大豐仓”三个大字,门两侧尚有残破的岗楼。
在我更小的时候,我妈拉着两三岁的我到小西关走亲戚,只见这朝阳路上挑粮的人络绎不绝。长大后我才听二爹说,1948年郧阳城成立陕南军区,兵分两路,一路南下攻打襄阳,一路西进攻打白河、安康。因需要大批粮食支援前线,大丰仓被定为中央粮库郧县第一分库,基干民兵四乡征集收购来的粮食,都挑到大丰仓入库,担负支前任务的则把粮食从大丰仓运出,挑往西河、大南门码头,借汉江运往襄阳、安康。
那时,大丰仓储存着大批粮食,但因年久失修,部分建筑有些破败。陕南军区与郧阳专署立即组织修葺。此次修葺,确保了今后几十年大丰仓储粮功能的正常运转。
当代:在保护和传承中发展
改革开放后,粮食市场也开放了,大丰仓也就不再收储粮食,便渐次荒废,院内杂草丛生,檐下野雀筑巢,它被当作仓库利用起来,存放各处收集来的古碑、古建筑构件等。加之郧阳新城中心逐渐北移,处于城南端的大丰仓自然变得“门前冷落鞍马稀”,斜阳余晖下的大丰仓略显冷清。
1994年汉江大桥建成通车,北端路旁正是大丰仓。来来往往的人习惯了大丰仓那高大的院墙及房顶,知道这是一处古建筑。而在郧阳府城生活过的人,盼望它早日能维修好再度开放。
后来,经郧阳文物局申报,国家文物局专家勘察后,称“大丰仓”实属举国罕见,极具保存研究价值。国务院评定郧阳明代大丰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整体立项批复了大丰仓的修缮保护经费1200万元。2018年,大丰仓修缮工程启动。2022年央视科教频道大型地理科普类节目《地理中国》聚焦郧阳区大丰仓,同行的国家文物局专家、粮食储备专家、古建专家无不盛赞大丰仓。
郧阳大丰仓历经兵燹(读作:xiǎn)灾祸,风雨飘摇中艰难地走到今天,终于迎来了新生。
今日我们所看到的大丰仓,实则是光绪初年所建。严格说应当是清代大丰仓。但我不会喋喋不休地否定“明代大丰仓”,强调应当是“清代大丰仓”。因为光绪年所建大丰仓毕竟是按明代大丰仓的形制规模恢复的。我觉得称“明清大丰仓”才能反映历史的变迁。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