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翁红 喻波 通讯员 杜达巍)春节期间,十堰房县火龙是不可或缺的民间文艺项目,一条制作精良的火龙,表达着人们对新年的祈愿,也承载着手艺人的热爱和坚守。
近日,记者探访房县火龙的制作工艺,尽管春节尚未到来,但房县火龙已经开始舞起来了。在房县的一条街道上,一条栩栩如生的火龙正在试舞。这条火龙出自房县火龙非遗传承人丁广禄之手。今年,他已经制作了六条火龙。
今年75岁的丁广禄是房县城关镇人,从18岁就开始扎火龙、耍火龙。57年来,他亲手扎过的火龙有200多条。
作为远近闻名的扎龙师傅,每年腊月,丁广禄都格外忙碌。丁广禄告诉记者,他是这门技艺的第三代传人,自己从小就爱玩火龙,对火龙有着深厚的感情,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
房县火龙分为龙头、龙身和龙尾,总长约45米,由12节或13节组成,分别代表平年和闰年。扎制火龙是个细致活,全靠手工制作,先选取篾青,编制轮廓。
丁广禄告诉记者,轻便且有韧性的篾青是做火龙最理想的材料,因此要用竹子表面三分之一的皮层,干的篾青划不开,里面太厚的一层不能要,选好材料后开始制作。
篾青在手指间翻腾,不一会就编出一个龙节,十多个龙节组成一条龙身,再制作龙头和龙尾,做出框架后糊纸。
丁广禄说,糊纸是个细致活,特别是弯曲处,要粘到竹子上才起作用,一对火龙糊下来,要花一下午时间。
房县火龙被越来越多人喜爱,年轻人也来拜师学艺,让这门传统手艺代代传承。在丁广禄忙碌的时候,几个徒弟也在做一些辅助工序。
徒弟唐志元说,舞火龙非常热闹,他们跟着师傅学,学会了再传给下一代,不让房县火龙失传。
今年,丁广禄在制作技艺上进行了创新,使龙身更加防水防火、经久耐用。特别是在上色环节,他更是下足了功夫。白色作为第一层颜料,总共要上四层。到了正月十六“倒灯”时,火龙依然如新。
此外,为了让火龙更加活灵活现,丁广禄不断提升绘画和制作技术,相对于以前的火龙,今年制作的火龙更加美观大方,眉毛部分还加入了过渡色,呈现出晕染效果。
房县火龙一般在晚上进行表演,从正月十三开始“出灯”,一直舞到正月十六“倒灯”。火龙舞起时,锣鼓喧天,龙身在火花中来回游动,上下穿行,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制作一条完整的火龙前后需要两个月的时间,今年丁广禄制作的6条火龙早早就被各个乡镇社区订购,将在春节及元宵节期间大放异彩。
编辑:张红艳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