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国际学术交流会在郧阳区举行

时间:2024-12-05 17:53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李安清 通讯员 陈晓梦)12月5日至6日,郧阳区举办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国际学术交流会。“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国际学术交流会”是一场专注于考古学、地质学和人类学交叉领域的学术盛会,会议将分享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并讨论其在人类起源和演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对郧阳地区的地质地貌进行细致考察。

1

本次会议共邀请了35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与会者将在郧阳区开展深入的研究考察活动,旨在促进对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3

学堂梁子遗址因发现三具约100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而闻名,又称“郧县人遗址。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原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地处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汉江上游左岸,曲远河口西边,是一处集古人类、古动物和石制品三位一体的世界著名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面积约190万平方米,发育有五级河流阶地,保存了100多万年来不同时期的化石和文化遗存。2001年6月,学堂梁子遗址被国务院正式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

4

8

1989年5月18日,王正华调查发现郧县人1号头骨化石。1990年6月15日,李天元发掘出土保存更好的郧县人2号头骨化石。2022年5月18日,陆成秋发掘出土保存更加完好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三具头骨化石总体上呈现出一系列直立人的原始特征,被命名为直立人郧县种,简称“郧县人”。考古发掘揭示,相距不远的3具郧县人头骨化石位于同一套地层中,采用电子自旋共振、铀系法、古地磁方法测年结果指向距今约100万年。三具头骨化石的发现对于探讨古人类演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学堂梁子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伴生动物和石器制作化石。动物种类涵盖了大熊猫、猴、鬣狗、豪猪、熊、豺、虎、猫、獾、剑齿象、犀牛、貘、马、野牛、鹿、猪等二十余种动物,这些动物共同构成了早更新世晚期的森林型动物群。在石器制作方面,学堂梁子遗址同样展现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技术变迁,制作技术以锤击法为主,辅以砸击法和碰砧法。根据现有发现可以推断出石器技术在此地经历了至少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以简单的石核、石片和砍砸器为主;第二阶段出现了精致的手斧、手镐及修背石刀等复杂工具;第三阶段由大型砾石砍砸器传统转向了小石片石器传统。这一系列技术变迁不仅丰富了中国南方旧石器文化的内涵,更为构建完整的旧石器文化序列提供了宝贵资料。

5

6

此次会议内容涵盖了从地质公园的科学考察到遗址的考古发现,再到学术交流讨论,旨在提供一个多学科交流的平台,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实地考察和学术讨论,与会者将亲身体验和研究该地区的地质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古生物和古人类活动的影响。本次会议不仅是对郧阳地区地质历史和人类活动理解的一次深化,也是对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科学探讨。期望通过此次会议,能够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为全球古生态和人类起源与进化的研究贡献力量。

编辑:尹杉杉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