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在湖北省丹江口市龙山镇彭家沟小学,孩子们正在彭玉生的引导下认真地观察着手中的航模,积极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趁着雨停,彭玉生带着孩子们在操场上放飞航模。孩子们纷纷拿起手中的航模,开始尝试着模仿刚才讲解的动作。虽然动作略显笨拙,但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让整个校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龙山镇彭家沟村位于丹江口水库腹地,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坐落在这里的彭家沟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偏远山区小学,然而彭家沟小学的课堂却和印象中的乡村教育不太一样。
为了让乡村孩子更好地感受科技的魅力,自2009年开始,这所学校的校长彭玉生就着手建立电脑教室,为学校引入了电脑、平板和笔记本电脑等设备,同时开设了网络素养课,引导孩子们在互联网的世界里遨游。在他的带领下,老师们共同钻研,开设了创客课程,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科技的魅力。如今,彭家沟小学的平板编程、智能汽车、航空航模等课程已经成为孩子们的最爱。
彭玉生说:“儿童天生爱玩,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要呵护孩子的求知欲、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于是就开始了一些网络素养、艺术类的、科技类的等各种课程,孩子们现在变得动手能力强了,会表达了,也爱笑了。”
今年48岁的彭玉生是彭家沟人,在这片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彭玉生,从小就怀揣着一个梦想——靠自己的努力走出这片大山。1996年,彭玉生师范毕业时放弃了留在城市的机会,选择回到村里,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帮助了更多的孩子们走出大山,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在彭家沟小学任教的二十多年来,彭玉生并没有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他深知,要让孩子们走出大山,就必须让他们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于是,他四处奔波,争取公益机构的资助,尝试将科技引入课堂,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孩子们开阔视野,而他的课堂,除了在教室,也在大自然,四季风景和山川河流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的教材和课本。
如今,彭玉生已经在彭家沟小学坚守了28年。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性格等信息,在他的心里都有一本明账,这和他的家访工作密不可分。
一条条家访的路,是通往学生心房的路,彭玉生走了无数次,库区孩子的命运就在他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的家访中,悄然发生改变。28年来,彭玉生行程3万多公里,翻山越岭访遍村里1000余户人家,资助困难学生40多名,劝返辍学学生50多人。
在他的带领下,彭家沟小学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全面提升。20多年来,从彭家沟小学走出的孩子,有180多名考上了大学,其中不乏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名校。
在这些年的工作中,彭玉生有过多次机会,从彭家沟小学调往更好的平台工作,但是为了“用知识改变山里娃的命运”这个信念,彭玉生选择坚守乡村教育岗位,将大半辈子精力都投入这个山沟沟里,用心用情关爱每一个学生。
坚守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深山28年,彭玉生在一届又一届学生心中播下了梦想的种子,为农村孩子们打开了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而他,也被评为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谈到未来的打算,彭玉生的想法很朴实也很淡然。
彭玉生说:“获得中国好人这个荣誉,既是对我工作的肯定,更是一种鞭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立足岗位,用更好的方式去教育,帮扶孩子们,也通过我的这个榜样的力量去影响更多的人,在教育岗位上去奉献自己的力量。希望通过我的努力,为乡村教育带来更好的资源,带来更好的教育,让孩子们能走出大山。”
(来源 丹江口融媒体中心 记者 巫铭铭 通讯员 徐方慧)
编辑: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