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鼓镇红岩村,远近山体都是耀眼的红色,又名“火焰山”。
“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丹霞地貌是世界公认的地质奇观。近日,记者在竹山县的擂鼓、秦古、得胜等乡镇,发现大面积褐色或红色山体,气势磅礴、造型奇特,尤以擂鼓镇一带较为典型。地质专家王鼎判断,此为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丹霞地貌,产生于与郧阳青龙山恐龙蛋化石处于同一层位的白垩系地层。
山体通红有“火焰山”之称
几年前,记者第一次前往竹山擂鼓、秦古、得胜一带,就对沿途公路旁时常出现的红色、褐色山体兴趣十足。它们大部分被植被覆盖,但在某些地带“偶露峥嵘”,或如城堡龙盘虎踞,或如巨墙绵延高耸……虽不能与湖南崀山、贵州赤水一带丹霞媲美,但也称得上蔚为壮观。
“若看红色山体,红岩村最为方便,有座‘火焰山’绵延好几公里……”近日一个天气晴好的傍晚,记者在向导带领下,来到擂鼓镇红岩村。村民介绍,这里紧挨佑罐路的山体都是耀眼的红色,又名“火焰山”。秋日夕阳下,无人机镜头中,只见从罐子口至陈家山,绵延约3公里的山体,呈现出鲜艳的红褐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这段山体正前方,是刀削般一挥而就的林立峭壁,其上大面积寸草不生。坡度稍缓处,攀附的稀疏植被,则更显峭壁的雄浑,连佑罐路上的车辆都显得渺小。几处山脊下方,层层叠叠的岩石一段段、一卷卷,像浸染后晾晒在大地上的彩色绸缎。山体后方,逶迤起伏的红色奇峰异石姿态万千,或傲然挺立,如镇山宝塔;或三五成群,如城堡宫殿;或成行排列,如红色的岩墙。
临近天黑,记者结束拍摄离开时,当地村民特地提醒,在这里操纵无人机一定要注意安全,因为岩层遍布各种矿物质,信号容易被干扰,无人机一旦不慎掉落在山头上或山沟里也不方便前去捡拾。
多个乡镇均有丹霞地貌分布
擂鼓镇红岩村火焰山,层层叠叠的岩石,像晾晒在大地上的彩色绸缎。
除了红岩村,该镇还有诸多造型奇特的褐色或红色山体。枣园村与西河村之间,一座褐色、红色相间的小山,从平坦如砥的田间拔地而起,孤岛般绵延约2公里;位于枣园村祠堂湾的五指山,当地人尽皆知,由五座相邻的褐色山头组成,堪称一方胜景。
经过溢水镇涧沟村,沿途的道路施工开挖,山体底色暴露无遗。与红岩村、枣园村那些经历常年风化、日晒、水蚀变成褐色的山体不同,这里新近挖开的土壤皆为耀眼的鲜红色或明黄色。
早在1979年9月,竹山县开展第二次土壤普查后,作为成果出版的《竹山县土壤志》中,即对上述景观有过详细描述。该书介绍,擂鼓镇广泛分布红砂岩山体和红棕壤,最为典型的有红岩村、擂鼓村、新堰村、腰庄村、西河村、枣园村、护架村、广山村等地。
此外,从该县溢水镇下腰店村一路向西,经擂鼓镇西河村分岔,一路沿竹旬路到秦古镇大河村;一路沿花西路到得胜镇茶场村,两条分别全长50多公里的公路两侧,绵延分布着红砂岩山体和红棕壤。
近年来,随着当地生态环境的优化,曾经如火焰般炽热的褐红色山体,大部分被苍翠欲滴的绿色植被环绕,两者交织,绘就了生动和谐的画卷。或许,这也是它们长期不为外界所知的原因之一。与青龙山恐龙蛋化石处于同一地层
“这些属于距今约9000万年晚白垩世地层形成的丹霞地貌景观,地质学也称为红层。它们跟郧阳青龙山恐龙蛋化石属于同一地层。”湖北省地质局冶金地质大队十堰资源环境调查院院长王鼎介绍。
何谓丹霞?这个词出自三国时期曹丕《芙蓉池作诗》,诗曰“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形容的是天上的彩霞。
“深厚坚固相间之块状砂岩与砾岩,侵蚀之后,绝崖陡壁,直如人造之坚固伟岸之堡垒,而不知其为天造地设也……”20世纪20年代,地质学家第一次让人们从中读出了丹霞地貌的地势。
在形态上,“顶平、身陡、麓缓”被认为是丹霞地貌的标准形态,陡崖则是其具备的特点。而在颜色上,红色调是不能含糊的唯一色彩要素,所谓“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所以丹霞地貌的最基本定义就是“有陡崖的红层地貌”。(十堰晚报 文、图/记者 韩玉砚 特约记者 张华魁)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