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明佳 通讯员 杨晓星 贾雅琦)“赛武当发现珍稀植物马蹄香”、“赛武当保护区:宝兴吊灯花尽显独特美”、“毛冠鹿现身赛武当”……,赛武当保护区能够相继不断的发现野生动植物,并接连在媒体“出圈”,背后离不开他们的默默付出。
7月21日早上6时许,天刚亮,大沟管理站的管护员们已经在站上集合,准备好背包、方便食品、饮用水,乘着盛夏清早稍显凉爽的天气开启了当天长达13个小时的远山巡护之行。
大沟管理站是赛武当保护区最偏远的站点,有工作人员2人,管护员3人,均为土生土长的原住居民,既有男同志,也有女同志,年龄跨度从60后、70后到90后,管护面积43700亩,有13条巡护线路,布设红外相机30台。今年以来,该站相继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红豆树、马蹄香、七叶一枝花和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红喉歌鸲,充实了赛武当保护区物种基因库。
“进山之后,大家首要做到注意安全,不要单独行动,保持好合适的距离,以免在山里走失;其次不要只注意长势高大植物,也要留意身材娇小的绿色植物;最后一定要注意拍摄植物的方法,尽量多拍清晰完整的植物特征照片。”大沟管理站负责人黄雁在每次进山前都会强调提醒。
黄雁,1978年生,从小就生活在大沟村,对保护区的地形,山水植被非常熟悉,也充满了热爱之情。在冬春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关键季节,他都会安排管护员加强重点区域的流动巡查,对进山活动的村民、外来人员进行跟踪管理,并不时带队深入远山区查看“蛛丝马迹”,看似小小的举动,实则需要细心的观察才能做到对辖区“洞若观火,了如指掌”。除了做好巡山护林工作,管护员们还会时常入户走访,宣传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防火政策法规,引导群众积极支持管理站工作。“在家的老百姓年龄普遍偏大,文化层次也不高,照着管理局配发的政策法规汇编给群众照本宣科,他们也听不懂,要用他们理解的了的语言、直白的道理进行讲解,同时也要注意与村民、游客的沟通方式,不能最后双方急赤白脸,吵起架来。”黄雁站长如是说到。
柏秀,1992年生,2019年底进入管护队伍,是赛武当保护区唯一的90后管护员,5年来她“巾帼不让须眉”,不仅发挥年轻、有文化的优势,在管理站自觉承担档案资料管理、信息化设备操作使用,还坚持同男管护员们一起爬山涉水,从不喊苦不叫累。经过长时间巡护经验的积累,现在她能够分辨出野生动物兽道、粪便、羽毛等活动特征,也养成了使用app记录识别野生植物的习惯。“巡护的路上会经历较为陡峭的山路,也摔倒过,但是当发现一株新奇的植物、一朵新颖的花、一棵新异的草,觉得辛苦都值了。”夏天的林子里,密不透风,走一会就汗流浃背,衣服总是湿了干、干了湿,“为了加强保护区边界带的人为活动监管,以及把红外监测相机安装在更好的位置,常常都要走十几公里崎岖不平的山路,一下子肯定走不完,歇着的时候我们就会互相鼓励,相信坚持就是胜利”。
管护员巡护过程中不仅要记录遇见的野生动植物,还要关注是否有采挖野生植物、盗猎野生动物、驴友违规穿越等情况,有时巡护路线是人迹罕至的区域,会遇到野猪、小麂、蛇等野生动物,这时,双方都会选择“互不打扰”,然后“背道而驰”。同时管护员们一项重要的职责是布设回收红外相机,在进山前管理站都会进行集中培训,对设备参数设置、技术要领进行模拟操作。“安装几次之后,就慢慢的熟悉了红外相机的操作流程”,柏秀讲到,“我们自己在安装红外相机的时候,会趴在地上学着动物的样子看看高度是否合适,尽量选择最佳位置。
与林为伴,以山为家,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在巡山护林的一线,行走于青山绿水之间;他们不论严寒酷暑,始终坚持巡查管护不断档,穿梭于山林自然深处,正是由于他们的默默付出,赛武当保护区才能有效的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才能有效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才使得保护区作为十堰中心城区生态安全屏障的基础更为牢实。
编辑:陈晓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