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陈晓曼 通讯员 周健)女娲补天地,人间桃花源,当千年非遗邂逅美丽桃花源,必将是一场浪漫的遇见。6月13日晚,“遇见非遗,走进竹山”——十堰市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四进”宣传展示活动在竹山县桃花源街区女娲广场正式启幕。
此次活动由十堰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十堰市群众艺术馆(艺术研究院)、十堰市艺术剧院、竹山县文化和旅游局、竹山县融媒体中心承办,各县市区文化和旅游局协办。活动期间,除了举办盛大的启动仪式和精彩纷呈的非遗节目展演,还同步开展“十堰有礼”非遗市集和“遇见非遗”交流展,来自全市的50余个非遗项目集中亮相,为线上线下观众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非遗节目精彩纷呈,上演一场视听盛宴
当晚的非遗展演分为两个篇章,其中第一篇章为各地非遗节目展演。竹山作为本次活动主会场,融合竹山多种非遗元素,具有浓郁竹山地域文化特色的《客来哒》第一个登台,欢快的节奏,喜庆的氛围,迎接八方来客的同时也拉开了非遗展演的序幕。其后,武当武术《武当武韵》、尹吉甫传说《民歌联唱》、《武当山汉服走秀》、郧阳四六句《郧阳是个好地方》、汉调二簧《挂画》、竹山高腔《上庸新韵》等独具特色的非遗节目轮番上演,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第二篇章为《太和仙韵》音乐会。
据了解,《太和仙韵》音乐会是十堰市文化和旅游局吸收国家级非遗项目“武当山宫观道乐”元素倾力打造的一台大型音乐会,整个音乐会时长超一个小时,集音乐、舞蹈、戏曲、武术表演于一体,是十堰文化对外宣传的重要载体,也是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典范。目前,《太和仙韵》音乐会已经常态化演出多场,并赴竹溪武陵不夜城街区和各大高校进行演出,反响十分热烈。这是该音乐会第一次走进竹山,为竹山的父老乡亲们奉献了一场精彩的节目。
非遗展位人山人海,非遗产品深受欢迎
当晚的非遗展位人气旺盛,50余个展位呈圆弧形环绕女娲广场,吸引了大量游客。在“十堰有礼”非遗市集展区,均州挂毯、武当道茶、郧阳木榨油、武当山汉服、房县黄酒、罗氏根雕、官渡木椅、柳林腊肉、竹溪绿茶等非遗产品琳琅满目,新意十足,引得大量游客品尝、购买。据悉,此次所有参与非遗市集的非遗产品都会在原价的基础上优惠销售。
在房县黄酒和郧县黄酒摊位前,不少游客排队品尝,并向传承人请教二者的区别。来自陕西的刘先生激动的说:“我第一次知道用大曲和小曲都能酿黄酒,并且口感差别这么大,真是不虚此行”。
此次活动还设置了“遇见非遗”交流展,武当武术、伍家沟民间故事、女娲传说、汉调二簧、房陵长歌、均州吹打乐、武当山的传说、郧阳皮影戏、张湾草把灯、武当山道家古琴艺术、郧西花馍等20个市场化转化较低的非遗项目在女娲广场的一边设展,与非遗市集遥相呼应,通过传承人与游客交流互动的形式展示、传播非遗。在交流展区,不少游客跟着传承人体验武当武术、八段锦、太极拳等简单动作,也有游客听民歌、故事。
据市非遗中心工作人员周健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所以非遗不能只关注市场化转化好、经济价值更高的项目,还要关注难以进行市场化,但是具有较高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遗项目,此次活动设置非遗市集和交流展两大板块,就是希望广大市民在享受非遗产品的同时也能关注到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包括传统武术这些没有产品的非遗项目,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多场活动同时发力,非遗谱写时代华章
在女娲广场的入口处,40幅绘画作品吸引游客驻足观看。这是“画笔下的文化遗产”优秀作品展的一角,为推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普及,展现文化遗产进校园成果,十堰市群众艺术馆(艺术研究院)在今年举办的第二十二届“萌芽杯”少儿书画比赛中设置了“画笔下的文化遗产”征稿专栏,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征集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绘画作品,共收集到相关作品近千幅,获奖作品200余幅。
据市群艺馆美术部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活动征集到的文化遗产类作品质量高,创意好,很多都能够反映地域文化特征,说明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儿童中传承较好。部分作品能够将传统文化和创新结合起来,表明了作者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对文化的思考。比如在《中华魂》作品中,小作者用鲜艳的色彩画了一个竹溪山二黄的戏剧人物作为主体,又用暗色在人物周边画了长城、天坛、华表、火箭等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标志性元素,表现了其对竹溪山二黄的高度认同。
据了解,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我市各非遗企业还开展了“非遗惠民”购物节,在线上商城、线下店铺进行优惠销售,将非遗成果与人民共享。
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在新的历史阶段,非遗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生活提供文化力量。
编辑:张正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