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锄头乐在心头 十堰市文联把文艺种在田间地头

时间:2021-11-04 15:45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05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金勤 特约记者 杨洪霞 潘海波)  “郧西关防沙沟村,来了一车文艺人,吹拉弹唱样样行。人精!十堰文艺轻骑兵,自编文艺到各村,书法大家来没来?刘国平!文艺不能光靠送,最好还是自己种,文联带着金种子。中!”

这是11月3日郧西县关防乡沙沟村村民自编自演的三句半,村民口中的这群文艺人是谁?十堰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队。

文联走到哪里,欢乐就送到哪里,文艺的种子就播种到哪里。

04

今年来,十堰市文联聚集全市文艺之力,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确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艺志服务“乡村文艺社”十堰品牌,按照创建具备乡村文联功能的“乡村文艺社”,既要兼顾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又要兼顾发展乡村文旅经济,保证活动开展、保证队伍建设、保证市场效益,建成乡村文艺人才基地、乡村文艺活动基地、文艺家创作采风基地、文艺产业培育基地,建成乡村思想建设教育培训中心、乡村文艺资源中心、乡村文艺活动中心、乡村文艺培训中心、对外交流中心(会客厅)、民间文艺成果展览中心。

02

同时,十堰市文联明确一个活动场地,招募一支专家团体,建立一套工作机制,配备一批文艺设备,发展一批文艺社员,出台一套激励措施,首批在全市打造12个样板社,以“文艺进万家,健康你我他”为口号,根据村情民意和文艺基础,因地制宜在乡村建立文学社、书画社、摄影社,组织民歌队、舞蹈队、民乐队,开展舞龙舞狮队、石艺、根艺、竹艺、木艺、藤艺、布艺、陶艺、纸艺、编织、刺绣、剪纸、雕刻、烙画等民间文艺活动,市属各文艺家协会结对培训,联合开展各类活动,逐步将文艺变成村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01

农村耕作的田埂也能成为创作的舞台,丰富乡村生活,不仅要“送文化”,还要“种文化”、让文艺成为农民一种生活方式。

郧西、房县、竹山是中国文联确定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项目试点县,今年,十堰市文联以“我为群众办实事”惠民活动这契机,把郧西、房县、竹山和茅箭3县1区的12个村设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试点村,在这些村成立“乡村文艺社”,十堰市文联把公用经费全部节省下来为这些村子购买了钢琴、锣鼓、音响话筒、文房四宝及各类文艺教材,针对各村现有文艺现状,缺什么送什么,种什么,从各协会挑选专业老师与各村结对培训。

在郧西3个村“乡村文艺社”挂牌成立的当日,记者看到市文联为当地百姓送去了一场场精彩的演出,歌唱、舞蹈、器乐节目丰富多彩,书画家现场创作和辅导,村民争先恐后地前来学习请教。

06

正在挥毫泼墨的十堰市书法协会副秘书长游悟告诉记者:“很高兴参与到‘十堰市文艺志愿者’行列,我有信心把我的书法技艺通过这种培训形式传授给热爱书法的村民。”

郧西县城关镇天河坪、上津镇津城、关防乡沙沟3个村作为市文联首批授予“乡村文艺社”的村子,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目前已有舞龙舞狮、山二黄、说唱艺术、大秧歌、 摄影书画等乡村草根文化艺人1000多人,“乡村文艺社”成立后,市文艺志愿者将采取文艺辅导“传帮带”的方式,适时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让村民放下锄头乐起来、动起来,把幸福的生活唱出来、舞出来、写出来、画出来。

07

“我是村里的家庭妇女,除了爱好跳舞,还喜欢画画,今天老师来一指导,我信心倍增,不管是跳舞还是画画,都需要活到老学到老。”关防乡沙沟村村民郑立菊在老师的指导下画了一幅牡丹,现场送给了市文联。

十堰市文联主席车勤玲介绍,成立“乡村文艺社”这一模式是十堰市文联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将围绕文化建设的难点、着力点、突破点,大力发展、创新传统文化,注重乡村基层内生文化建设,重视农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和内在需求,走出一条文化“能人”助力乡村建设的新路子,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

08

“今后,促进“乡村文艺社”建设,我们市文联、市级各大文艺家协会将与县文联、县文艺家协会联手,把‘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培养更多的村民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者,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者,创建文明城市的践行者,让传统文化在乡村蔚然成风,让文化建设助力美丽乡村。”十堰市文联主席车勤玲告诉记者。

编辑:张红艳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