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2021年08月18日10报道
8月16日,房县政务服务大厅,窗口工作人员为群众提供“无证明”服务。(通讯员 杨鹏 摄)
8月12日,十堰市房县政务服务大厅,30多个窗口,没有一个排队。
是办事的人少了吗?不是。
这种改变,得益于房县在今年5月启动的“无证明城市”建设。
“取消320项证明材料,群众、企业办事不用来回跑,办起来方便、快捷,自然不用排队。”房县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邓青国说。
发端——
“大证管小证”的启示
一个山区县,怎么想到建设“无证明城市”?这要从房县为发展黄酒产业推出的“大证管小证”改革说起。
土城村是有名的“黄酒村”。2017年,房县对该村酿酒作坊进行规范,给达标的颁发《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证》——这是小证。有了这个证,土城村的黄酒品质得到保障,名气越来越大,可还是进不了大型商超、线上商城和省外市场。
2019年,市场监管部门指导,土城村成立村集体领办的合作社,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这是大证。酿酒作坊通过申请、核查,加入合作社,使用大证,进入商超和电商平台;同时,合作社实行原料、标准、定价等八个统一,严格监控产品质量。
“大证管小证,一证管多坊”,房县黄酒突破外销瓶颈,并进一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生产。2020年,全县酿制黄酒6.1万吨,实现产值8亿元。
“只要‘大证’积极发挥作用,‘小证’就可以被消化掉。”顺着这个思路,针对“奇葩证明”扰民的现实,结合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精神,房县产生一个大胆的想法:取消所有能取消的证明。
支持者很多,不同意见也不少。有人犹豫:这是个大工程,要不再研究研究?有人怀疑:上级没要求,干嘛惹事?
县级正式会议开了5次,部门间交流、碰撞多轮。最终,县委、县政府一锤定音:以方便企业和群众为导向,切实解决证明事项过多过滥的突出问题。
实施——
连做两次减法
“无证明城市”是指办事群众和企业去政府机关、公共事业单位、服务机构办事,无需提交自己跑腿去开具的证明材料。邓青国说:“‘无证明城市’并不是不需要证明,而是不用办事人自己去跑,是把‘群众跑’变成‘部门跑’‘数据跑’”。
房县营商办、县行政审批局、县司法局牵头,多部门参与,借鉴浙江金华、山东淄博等地经验,结合实际,房县于今年5月出台建设“无证明城市”实施方案,对173种政务服务所需476项证明材料连做两次减法。
第一次减法,通过湖北政务服务网平台,对基础性证照类证明材料“免提交”183项。
第二次减法,对仍需提交的293项证明材料,实施“直接取消一批、告知承诺一批、数据共享一批、帮办代办一批”等“四个一批”,截至目前,共取消137项。
“每个一批都来之不易。”邓青国介绍,“直接取消一批”最初只有15项,经过一次次动员、协调,增至30项,还有27项正在推动取消。
有破也有立。房县对高频事项进行流程再造,重新调整规范政务服务的办事规程,实现既“方便办”,又“快速办”。同时,建立部门协查联动、失信联合惩戒、投诉监督、容错纠错等长效机制,确保方案顺利实施。
6月、7月,房县持续开展专项督查,通过定期通报、约谈部门负责人等方式,强力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
成效——
提升群众获得感
5月10日,房县行政审批局发放首张“无证明”个体户营业执照。
张玉根在城关镇泉水湾社区开店,门面属农村自建房,没有产权证。以前,这种情况可由社区出具经营场所证明,但该证明已被纳入十堰市首批《不应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事项清单》。张玉根来到政务服务大厅咨询,工作人员让他签署一份书面承诺,再由帮办代办员现场核实门店权属、经营状况,执照就办下来了。“本以为要跑好几趟,没想到一次办好,这下可以安心经营了。”张玉根说。
李永建是房县新合作超市的一名员工,6月17日遭遇交通事故,要办理工伤申请。有“过来人”经验的同事说,要准备证人证言,要出具本人劳动合同、单位法人证书,还要医院开具诊断证明,到人社部门开具参保证明,“可麻烦啦”。
李永建做好了多跑几次的心理准备,却发现不需要辗转多个部门。收入证明以一纸书面承诺代替,窗口通过数据共享获取参保信息,交通事故报告代替证人证言,“半天就办好,过了一个星期,钱也到账了”。
截至8月9日,房县“无证明”办理政务服务1917件,群众、企业减少提交证明材料4958项。
“这就完啦?”这几个月,房县政务服务大厅窗口办事员柯翔听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要的材料少、办得快,很多人事情办完了还不敢相信。”(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通讯员 杜达巍)
延伸阅读
无证明 有担当
房县行政审批局副局长彭东说,优化营商环境需要两个优化,一是优化“人”,二是优化技术和硬件,“其中,优化‘人’、牢固树立担当意识、服务意识又是最重要的。”
以数字化建设、硬件支撑而论,房县建设“无证明城市”的条件其实是相对不充分的。迈出这一步,需要担当精神。
“无证明”不是说完全不需要相关资料,而是在很多事务中,群众可以不去开证明,这意味着政府部门主动承担更多责任。担子还在,换了“肩膀”,从群众之肩到了政府之肩。接下来,政府还需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流程,智慧地、可持续地化解“证明之累”。因此,从“减证”到“无证”,某种意义上是地方的自压重担,是在进行一场更为深入的自我改革。
随着数据库建设、数据共享等工作的推进,还需要建设和完善更多的工作平台、机制,尤其是数据安全、社会诚信建设,最终指向的还是地方政府公共治理能力和水平。建设“无证明城市”注定会推动政府功能、治理能力的多方面升级,这是房县面临的挑战,也是机遇。
数据共享仍存堵点
孙仁夫是房县行政审批局一名窗口工作人员。他的办公桌上,摆着两台电脑、一台高拍仪。
“一台电脑使用内网,一台用外网,系统没打通,只能两头折腾。”孙仁夫办得最多的是交通货运许可证,需要7件证明材料,其中有5种证,涉及4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一个专网系统,“办事的人拿来原件,我一件件拍照、上传,一个个系统录入。”
浙江金华在国内率先建设“无证明城市”,依托的是成熟的大数据系统,“数据跑”代替“群众跑”。房县数字化建设相对落后,在数据共享上还存在若干堵点。
“需要打通36个部门国垂、省垂专网系统,现在只打通了14个,还有22个没有打通。”房县行政审批局副局长彭东说。
例如,市场监管部门有“一照通”,可以提供电子证照,但该专网系统未与湖北政务服务网电子证照库打通,群众办事,还需要自己拍照上传;办理苗木种子经营许可证,前台接件是在湖北政务服务网,后台审批在国家林草部门,两者未打通,办理完成后还需人工二次录入。
数据暂时跑不起来,只能靠人来跑。在房县“无证明城市”实施方案中,“数据共享一批”目标清单只有40项,而“帮办代办一批”多达252项。为此,房县行政审批局在政务服务大厅安排了22名专职帮办代办员。
7月,十堰市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打造“智慧十堰”。与此同时,房县将建设大数据中心列入该县“十四五”规划。
“县一级建设终端机房、数据存储中心,市级大数据中心建设完成后,一条光缆接入即可。”彭东认为,在“建”上,应该从上往下,避免重复、多头投资,而在“配”上,应该从下往上,保证数据填充的完整性、真实性。
他说:“深化改革还在继续。现在是‘无证明办’,等到打破数据壁垒、实现充分的数据共享,还能实现‘一证通办’‘无证通办’‘零见面办’。”(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编辑:王聪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