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李安清 余博文 通讯员 谢守军 )为做好学堂梁子(郧阳人)遗址的考古发掘和保护利用工作,加大对“郧县人”的研究、扩大宣传,提高“郧县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5月30日上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学堂梁子(郧县人)考古发掘开工仪式在郧阳区青曲镇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举行,这也是该遗址进行的第六次考古发掘,也是我市首次大面积考古发掘。
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位于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遗址保存了连续的地层序列和系统的古环境信息,目前发现的遗物主要有2具距今约100万年前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2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2400余件标本。学堂梁子遗址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出土文物、现存面积、保存完整度、堆积丰富度、可持续工作条件等方面,在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和世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和古人类学研究中都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学堂梁子遗址因发现两具完整的古人类化石头骨--郧县人1号和2号头骨而闻名于世,一直以来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共主持了5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包括古人类化石、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石制品在内的大量珍贵标本,是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的重要实证之一。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继北京周口店之后发现的又一处集古人类化石、古哺乳动物化石、石制品三位一体的重要古人类遗址。同时,在以学堂梁子遗址为核心的汉江流域,还发现有梅铺猿人遗址、白龙洞遗址和黄龙洞遗址等古人类遗址以及众多的旧石器化石点,这种富集现象全国仅有、世所罕见,表明汉江流域以郧阳为核心的区域是古人类起源、演化和发展研究的重要区域,堪称罕见的人类进化廊道。
在学堂梁子(郧阳人)遗址考古发掘开工仪式上,学堂梁子遗址发掘项目团队领队陆成秋介绍了考古工地发掘准备情况和计划,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省博物馆馆长方勤发表了致辞并宣布了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考古发掘开工。
据介绍,此次发掘与研究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武汉大学联合主导实施,十堰市博物馆和郧阳博物馆配合实施。发掘时间为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发掘领队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博物馆副研究员陆成秋。当日启动的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考古发掘工面积达800平方米。
同日,中国郧阳古人类研究中心在郧阳区博物馆揭牌成立,这也标志着“郧县人”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科研科普工作进入了新阶段,对推动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建设和古人类相关领域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喻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