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吴硕 通讯员 谢园)文明是一座城市最亮丽的底色。
“十三五”期间,竹溪县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紧咬创建全国文明县城总指标,坚持文明为民、文明靠民、文明惠民,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市民文明素质和县域文明程度,全力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在县域的每一个角落。
精雕细琢让城市更美丽
改造老旧小区、推动垃圾分类落实落地、促进公厕提档升级……行走在竹溪县城区,干净、整洁、清爽,是市民和游客的直观印象。
鼓楼社区是竹溪县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之一,自从安装全智能垃圾分类设备以来,小区居民养成良好习惯,将各种垃圾分类投放,生活环境越来越好。而对于金属、玻璃、塑料、纸张等可回收物,通过专人进行回收,实现变废为宝。
“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从源头上减少了垃圾存量和污染源,节约了城乡环卫工作成本和土地成本,可谓一举多得。”竹溪县城管执法局副局长罗睿表示,当前竹溪县正在争创全国文明县城,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再加力度,营造出“废物利用、厉行节约”的良好风尚。
志愿服务让文明成风景
自出台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竹溪县关于深化志愿服务工作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实施方案以来,竹溪县建立县乡村三级互联互动志愿服务队伍体系,实现志愿服务队伍、实践所(站)建设县域全覆盖,重点打造了312个实践所、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依托党员、青年等县直18支特色志愿服务支队,打造了新时代志愿者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品牌。积极组织开展植树护绿、清理河道、环境保护、卫生整治、关爱留守儿童、创文宣传、健康义诊、邻里守望、防灾减灾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累计服务群众达12000余人次,通过用“看得见的载体”实现“看不见的教化”,让百姓从能力上“强起来”、从精神上“富起来”。
竹溪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信息系统正式上线以来,群众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线上“点单”志愿服务、注册志愿服务、累积服务时长。线下阵地中,竹溪县在建成区窗口单位全覆盖设立了有人员、有项目的志愿服务岗,既是文明城市宣传员,又是志愿者,为困难群众和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与社区实践站共建“15分钟便民服务圈”。截至目前,竹溪县已注册志愿者4.55.2万人,成立了417个志愿服务组织,占本地常住人口的20%,志愿精神蔚然成风。
文明之花绽放在乡村基层
文明创建,农村亦是主战场。竹溪县兵营镇四条沟村人口205户63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对象152户473人,易地搬迁对象124户379人。近年来,该村依托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成立民间组织,树立德行典范、村规民约,有效提升了村民文明素养。
该村于2018年3月通过党员群众代表推荐,群众大会评议,评选出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退伍军人、老劳模等33名乡贤为主要组成人员,建立以监督村级工作为主的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红白喜事文明操办为主的红白喜事理事会,以治安联防为主的治安联保理事会,以“三留守”关爱为主的邻里守望理事会,以卫生维护为主的环境卫生理事会,以村庄绿化管护为主的环境卫生理事会,以公共基础设施维护为主的公益保护理事会等村民理事“七会”组织,发挥党的政治、社会法治、乡贤德治、村民自治的作用,助推乡村振兴。同时,健全“七会”日常管理、互比互评、积分兑现的正向激励机制。
为让文明之花绽放在全县的各个角落,竹溪各村纷纷成立红白理事会、老年人协会、文艺宣传队等村民自治组织。通过建设多元化队伍,让老百姓都有机会参与到文明乡村的建设中来。多年来,各村改善环境卫生、调节纠纷等方面都逐年向好,村风民风向文明跨了一大步,群众满意度也大幅提升。
品德,累积于一点一滴;文明,见之于一举一动。通过“人人参与、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竹溪市民文明素质、县域文明程度不断提升。行走在竹溪的大街小巷、各村各户,靓丽整洁的环境、安全通畅的交通、文明有礼的竹溪人,融汇成文明的“底色”,传递着文明的温暖,也见证着人民的幸福。
编辑:沙正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