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咯咯咯”,7月7日,笔者来到竹溪县向坝乡五丰村一组,沿着山路看到成群的土杂鸡正悠闲的啄食,隐隐约约能看到一个人影不断穿梭于鸡饲料桶边在为鸡添加食物,动作十分娴熟,养鸡的人正是该村的贫困户。
石安海,今年42岁,全家3口人。2014年年迈的母亲身体大不如前,自己又因常年在煤矿打工落下个尘肺病,再不能靠下煤矿营生。生活的紧箍咒经常勒得他整宿整宿的失眠。当年,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评议,他被纳入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还是要在家门口安心种养,一来照顾老人,二来早点摘掉贫困的帽子”。经过再三思索的他毅然辞工回到村里。
“精准扶贫政策好,你发展产业有产业奖补政策,你和你母亲的医药有健康扶贫,以后有娃子了读书还有教育扶贫,解决了你后顾之忧,听说你以前是养殖能手,养殖业最适合你”。这是驻村工作队第一次到他家给他做思想工作这样说道。
听帮扶干部介绍了扶贫政策,石安海的内心激起了层层波澜,一想到常年在外打工,妻子一人在家照顾母亲,撑起一个家,他总是充满愧疚,现在想想如果能在家发展产业,不仅能够摆脱贫困还能帮助妻子照顾家里,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于是他详细的询问了相关扶贫政策,决定在家干出一番事业。
说干就干,2015年初,他将鸡栏稍加修葺,先购买200只土鸡苗、500只蛋鸡苗,走生态饲养的路子。因前期没有太多资金,因为鸡场建的简陋,缺乏养殖技术和忽视了鸡的生活环境等原因,第一批鸡出栏因为种种原因收入并不理想。但他没放弃,他和妻子靠着一股犟劲,通过村委的远程教育平台和乡畜牧站技术员的指导,学习了养鸡技术,改进了鸡场的环境,然后没日没夜的“泡”在鸡场里,观察鸡的生长状况和习性,观察鸡舍内温度变化、通风状况等。养殖业最重要的是防疫,他还一方面购买相关书籍刻苦自学,向书本请教,向乡畜牧专家请教,每天按时监测养殖鸡的健康状况。另一方面,在乡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多次走出去考察学习,吸收先进的养殖理念,与其他有经验的养殖户交流养殖技术,不断丰富自身的养殖经验,提高养殖技术。
石安海的养殖基地地处半山腰,因交通,乡政府硬化了通往养殖基地的道路。乡畜牧站的技术指导员经常到石安海的鸡舍为他介绍最新的养殖技术和管理办法。2016年又给予5万元贴息贷款支持他的养鸡事业。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一批批的鸡肉和鸡苗价格的持续走高,2017年,便尝到了养鸡带来的甜头。他决定适当扩大养殖规模,到2019年底存栏土鸡5000多只、蛋鸡7000多只,鸡价高涨行情好,纯收入达到8万余元。2020年,鸡肉、鸡蛋价格持续走好,他又扩大了养殖规模,截止目前蛋鸡存栏6000余只,每天可产蛋4000余枚,土鸡存栏4000余只,同时他今年还贩卖起自家孵的小鸡苗,单凭这一项赚了4万多元。通过这几年的努力,石安海盖起了自己的小洋楼。从原来的贫困户变成了现在的有钱人,他预计今年纯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
石安海说“贫穷不可怕,双手战胜他,有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我对养殖产业充满信心”。(徐昌斌、马和香)
编辑: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