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脱贫攻坚,十堰交出亮眼成绩单--十堰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编者按:扶贫开发,如火如荼。在举国上下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新一轮脱贫攻坚主战场艰苦奋斗、决战一线、即将圆梦之时,十堰有责任将扶贫攻坚的优异成绩向党汇报、向祖国汇报、向人民汇报。今日,市扶贫办联合十堰日报社推出《精准脱贫,携手同行——全国第六个扶贫日特别报道》,敬请关注。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到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十堰市350万人民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信心和决心,更是一诺千金的庄严承诺。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和关键发展机遇来抓,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坚持“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深入开展“户户走到、扶贫车间、安幼养老、强基固本”四项重点工作,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全市上下勠力同心精准推进下实功
面对脱贫攻坚这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近年来,我市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抓基层、强基础、固根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向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迈进。
郧阳区谭家湾镇龙泉村,一条标准化的柏油公路修到门前,村民们告别了雨雪天不能出门的历史;房县土城镇花楼门村,自来水管道修到家里,老乡们笑逐颜开;丹江口市丁家营镇花园村扶贫车间林立,返乡就业迎来热潮,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郧西县涧池乡下营村,小小的网线连接世界,贫困村变身“淘宝村”……这些过去的贫困村,如今正行驶在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快车道上。
一组数字令人振奋: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脱贫65.9万人、出列贫困村346个、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5.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底的37.2%下降到2018年底的7.8%,年均减贫16万人以上,刷新了全市扶贫史上的新纪录。
扎根基层找准病灶精准施策见实效
让扶贫政策不折不扣落地,让扶贫脚步在贫困村里坚实回响。
涉农资金整合、产业扶贫、安全饮水、危房改造、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全市党员干部把扶贫责任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加快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近年来,全市累计落实义务教育专项资金12亿元,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资助全覆盖,资助建档立卡学生62万人次,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四位一体”健康扶贫政策全面落实,因病致贫返贫问题有效遏制;10万户存量危房改造任务接近尾声,村民们终于圆了“新房梦”;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达标;全市农村公路里程达到2.6万公里,1800余个村实现村村通客车,456个贫困村全部通硬化路;行政村通信、宽带、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县、乡、村三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
贫困地区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就医难、上学难、通信难等诸多难题得以解决,贫困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真脱贫脱真贫不返贫答好时代考题
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这些难啃的“硬骨头”,十堰人正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拼搏在精准脱贫第一线,以奋进之心努力答好时代考题。
为确保真脱贫、脱真贫、不返贫,市委、市政府完善顶层设计,先后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编制全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脱贫攻坚有序推进、有效实施。
持续强基固本,把堡垒筑在攻坚一线。各乡镇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招录储备3775名村级后备干部,选派1807个驻村工作队、组织6.65万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27.1万户83.3万贫困人口,选拔84名党建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选派26名科级干部到贫困乡镇挂职锻炼。
通过结对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全市一大批党员干部在攻坚一线得到培养锻炼,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同时,改进帮扶方式,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引导贫困户克服“等靠要”思想,主动参与扶贫项目建设,加快补齐“精神短板”,实现了从“输血式”到“造血式”的转变。
编辑:陆兴敏